7.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侯寶林:一個極其嚴肅的人薛寶琨我第一次和侯先生見面時,他既熱情又略帶矜持地告...

來源:國語幫 2.76W

問題詳情:

7.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侯寶林:一個極其嚴肅的人薛寶琨我第一次和侯先生見面時,他既熱情又略帶矜持地告...

7.閲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後面題目。

侯寶林:一個極其嚴肅的人

薛寶琨

我第一次和侯先生見面時,他既熱情又略帶矜持地告示我兩句話:一是“曲藝是個金飯碗,你一輩子也吃不完”,一是“別看你是北大高材生,搞這行還得從頭學起”。從此我謹遵師教,不僅越發仰視他,而且越發仰視曲藝和相聲。

日前一家電視台要我提供侯寶林笑話,他們擬創辦一“逗你玩”欄目,要求從頭到尾笑聲迭起。我啞然,在我大腦的映像裏,除去舞台上侯寶林那幽默智慧的喜劇形象而外,在任何一個羣落裏他從不“耍活寶”,也不“逗你玩”,他的精神和靈魂世界不僅是嚴肅的甚而是傷感的。他在學藝時絕少説熊話或賤話——在他打錢的錢板子上是從來沒有“您就當我是逗您一笑的歡喜蟲”,以及貓兒*兒之類自侮的語言。

1940年他在天津走紅,不是憑着醜化自我,而是靠他傳神動聽的説唱、清新洗潔的語言、略帶儒雅的風度。而在白天一場《空城計》夜晚一場《改行》的當天一*打響。是他堅定了相聲在劇場與其他曲種同論並列的地位,並由“倒二”遞升至“大軸”。於是他第一個蓄起了分頭穿上了西裝,在街上碰見同行,這位朋友不屑地説:“嗬!説相聲的穿西裝——人啦。”侯寶林立即抗爭説:“人啦怎麼着,説相聲的就不是人嗎?”

“他的相聲文明”,這是侯寶林在天津一待五年的赫赫戰績,也是天津觀眾對他最貼切的評價。相聲一直都以“説逗”為主,“學唱”則從侯寶林開始,或是以他為代表,便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是與説逗融合在一起更具表現力也更加美致的時代藝術了。悲劇的內容,喜劇的形式,這是社會和時代為他提供也是侯寶林為自己找到的有力武器,於是他把嚴肅的感情和輕鬆的形式結合在了一起。侯寶林“文明”的另一表現就是舞台風度“派頭”,在台上不卑瑣油滑、不貧裏貧氣,他的自尊和自信、平穩和謙和、輕鬆和親切給了他一生無休無止的“人緣”。建國後,時代賦予了他展示才華的天機。侯寶林的名字幾乎成為*相聲的符號,他使相聲這門藝術不僅老少咸宜,並且走出國門享譽*。

但是,就在他從幹校歸來“還原為人”不久——1979年7月,侯寶林“正式宣佈退出舞台,專門從事相聲研究工作”了。他的這一決定立即引起社會反響,他不是説過“一個演員設若脱離了舞台,他就等於失去了生命從而成為行屍走肉了嗎”?

侯先生説,他藝術的高峯時期已經過了。他不願像有的戲曲大師那樣為了*自己的個人魅力,把一個殘缺不全老態龍鍾的形象留給觀眾。他説他如今的心力體力都不比從前。他不願意憑着名聲讓觀眾可憐他。雖然在錄像裏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神采飛揚,但他告訴我,那已經是勉為其難了。他對我説:“不知怎的就是高興不起來。”我當時認為,或許是他老了——他已然六十開外了。在這之前或而後,他總是向我提及《牛虻》,“那位主人公痛苦着身心還要充當馬戲團小丑逗人們發笑,這是怎樣殘酷和無法忍受的踐踏及扭曲!”我們同時都沉默着,我聯想他當時或許就是被這種情思折磨吧。“*”所鈎沉的不僅是時代的垃圾,同時還深及幾千年的民族劣*,這或許才是他開心不起來的真正原因。他滿懷深情地説:“我現在特別需要嚴肅,需要自尊,需要在尊嚴中度過餘生。”其實我已察覺到他對那些戲稱他“侯寶林兒”的人們,不管是好意還是無知、謔稱,只要“林兒”字一出,他就頓時神情嚴肅*沉下來。輕則裝作聽而不聞,重則面帶愠怒。

1979年下半年,侯寶林開始案頭工作,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了《相聲的表演》《相聲溯源》等有關文字,如今彙集成冊的《侯寶林談相聲》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他説:“只是為了填補空白,絕不會成為蓋世奇文;只要能夠鋪路,為別人的建樹打下基礎,哪怕是有人駁辯、批判,也算是我們的功勞。”

(有刪改)

相關鏈接:①侯寶林的人生和藝術哲學是“留有餘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可過頭”。他始終認為藝術的魅力在於富餘——唯富餘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獲取創作和表演的自由。(摘自《侯寶林的相聲藝術及文化史意義》)

②侯寶林12歲拜師學習京戲,三個月後開始街頭賣藝。這掙飯的本事在侯寶林看來並不高明,“其實還是要飯的,只不過折着跟斗要飯而已”。他認為所出賣的與其説是技藝不如説是自尊。(摘自《侯寶林評傳》)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

A.“我”與侯寶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我”既仰慕侯先生的學識和超凡的藝術才能,又能深刻地理解侯先生的為人。

B.侯寶林説“曲藝是個金飯碗”,意味着曲藝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有無限機遇、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可供人挖掘的領域。

C.侯寶林在天津演出時憑藉《空城計》《改行》一*打響,他蓄起分頭穿上西裝堅定了相聲在劇場與其他曲種同等的地位。

D.侯寶林留給觀眾的是其全盛時期的形象,他選擇退出舞台則是消極地退卻,因為“演員離開舞台則失去了生命”。

E.侯寶林的相聲既有説學逗唱的融合,又有寓莊於諧的趣味,他謙和親切的風度、幽默智慧的形象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2)、作為一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對相聲這門藝術有哪些突出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3)、侯寶林急流勇退,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

(4)、侯寶林的“精神和靈魂世界不僅是嚴肅的甚而是傷感的”,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一説法的理解。

【回答】

(1)答E給3分,答B給2分,答A給1分;答C.D不給分。

(2)①侯寶林的相聲説唱傳神動聽、語言清新洗潔,他風度儒雅,觀眾評價他的相聲文明。②侯寶林提升了相聲在劇場的地位,使“學唱”與“説逗”融合而成為時代藝術,使相聲老少咸宜並走出國門。③侯寶林在退出舞台後,陸續發表文章,填補空白,為後人鋪路。(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3)主觀原因:①自尊的需要。他不希望把老態龍鍾的形象留給觀眾,這自尊是心靈受到創傷而形成的自我保護。②對人生和藝術哲學的追求。侯寶林認為藝術的魅力在於富餘——唯富餘才能心到神到手到眼到,獲取創作和表演的自由。(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客觀原因:①身體因素。60多歲,心力體力不比從前。②時代因素。為*所鈎沉的時代垃圾及民族劣*所折磨。(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

(4)①侯寶林年少時出賣技藝的經歷在其看來是出賣自尊,充滿傷感。②侯寶林不憑藉醜化自我和説熊話或説賤話耍活寶來揚名,堅持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藝術。③《牛虻》主人公所受的踐踏及扭曲使他非常感傷,認為自己需要嚴肅,需要尊嚴。④別人稱他為“林兒”,他認為傷害了他的自尊而感到愠怒,在日常交往中,他希望人們嚴肅地對待他的人格和尊嚴。

【解析】

(1)試題分析: A項“亦師亦友”概括不準確;文中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敍述,只提到“我”對候先生的敬仰。C項“他蓄起分頭穿上西裝”是他自尊的體現;D項“退出舞台”不是消極地退卻。而是侯寶林的人生和藝術哲學是“留有餘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可過頭”的體現。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侯寶林對相聲這門藝術的貢獻的多方面的。有自己演唱的功夫,説唱傳神動聽、語言清新洗潔,風度儒雅,相聲“學唱”則從侯寶林開始,或是以他為代表,便不再是一種手段,而是與説逗融合在一起更具表現力也更加美致的時代藝術了。是他堅定了相聲在劇場與其他曲種同論並列的地位,並由“倒二”遞升至“大軸”。他使相聲這門藝術不僅老少咸宜,並且走出國門享譽*。陸續在報刊上發表了《相聲的表演》《相聲溯源》等有關文字,填補空白,為後人鋪路。

考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試題分析:侯寶林急流勇退,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從主觀上看,他對自尊的需要,對藝術的追求都是他不能把老態龍鍾的形象留給觀眾的原因,因為他主張人生和藝術哲學是“留有餘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可過頭”。從客觀上看,社會背景,身體狀況是他選擇激流勇退的原因。60多歲,心力體力不比從前;*所鈎沉的時代垃圾及民族劣*。

考點: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4)試題分析:侯寶林的“精神和靈魂世界不僅是嚴肅的甚而是傷感的”,説他嚴肅,可以從“他在學藝時絕少説熊話或賤話——在他打錢的錢板子上是從來沒有“您就當我是逗您一笑的歡喜蟲”,以及貓兒*兒之類自侮的語言”“在台上不卑瑣油滑、不貧裏貧氣”“我現在特別需要嚴肅,需要自尊,需要在尊嚴中度過餘生”“他對那些戲稱他‘侯寶林兒’的人們,不管是好意還是無知、謔稱,只要‘林兒’字一出,他就頓時神情嚴肅*沉下來。輕則裝作聽而不聞,重則面帶愠怒”。説他傷感,可以從“其實還是要飯的,只不過折着跟斗要飯而已”。他認為所出賣的與其説是技藝不如説是自尊。這些方面可以這些角度評説。學生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據,理由充分,不可泛泛而談。

考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