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河北)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①。幼年知識未開...

來源:國語幫 2.6W

問題詳情:

(2019·河北)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①。幼年知識未開...

(2019·河北)閲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

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之書與二十歲以後所讀之書迥異①。幼年知識未開②,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温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③,必須幼年讀。長壯後,雖倍蓰④其功,終屬影響⑤,自八歲至二十歲,中間歲月無多,安可荒棄或讀不急之書?此時,時文⑥固不可不讀,亦須擇典雅醇正、理純辭裕、可歷二三十年無弊者讀之。若朝華⑦夕落、淺陋無識、詭僻⑧失體、取悦一時者,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何如誦得《左》《國》⑨一兩篇及東西漢典貴華腴⑩之文數篇,為終身受用之寶乎?

我願汝曹⑪將平昔已讀經書,視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內,必加温習。古人之書,安可盡讀?但讀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誦,然後思通其義藴⑬,而運用之於手腕之下。如此,則才氣自然發越⑭。若曾讀此書,而全不能舉⑮其詞,謂之“畫餅充飢”;能舉其詞而不用能運用,謂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無異。汝輩於此,極⑱宜猛省。                            (選文有刪節)

①迥異:相差很遠。②開:開導,啟發。③古奧:古拙深奧,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數倍。②影響:影子和回聲,指不切實際、不持久。⑥時文:當時流行的文體,多指科舉應試之文。⑦華:花。⑧詭僻:荒謬邪僻。⑨《左》《國》:《左傳》《國語》。⑩華腴(yú):豐美有文采。⑪曹:輩。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寶。⑬義藴:內在的意義。⑭發越:散播。⑮舉:舉出。⑯去:距。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虛。⑱極:通“亟”,急。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語。

(1)時文固不可不讀            固:                 

(2)若朝華夕落                若:                 

(3)古人之書,安可盡讀        盡:                 

(4)然後思通其義藴            通: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安可以珠玉難換之歲月而讀此無益之文?

答:                                   

(2)汝輩於此,極宜猛省。

答:                                   

3. 作者認為“六經、秦漢之文,詞語古奧,必須幼年讀”,其理由是

                                                                                                    

 

4. 從選文加線句子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回答】

1.固:本來;若:像;盡:全、都;通:通曉、理解。

 (解析)考查文言實虛詞的含義。需要在學習文言文時,積累記憶文言詞語的含義,再根據具體的語境判斷具體的含義。固:固然;若:像;盡:全部;通:明白。

2.(1)怎麼能用珠寶玉石都難以交換的歲月(時間)來讀這些沒有益處的文章。(“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順)

(2)你們這些人對於這件事(這種行為),應該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宜”、“省”各一分。句意通順)

 (解析)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語必須翻譯準確。第一句重點詞“安,怎麼”“益,好處”; 第二句重點詞“於:對於”“猛省:猛然省悟”。

3.幼年時期所學知識較少,天真無邪,記憶力較強;壯年時人記憶力不如幼年時好。

 (解析)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從原文中找到關於題幹問題的區間,在第一段的開頭部分,找出表述理由的語句“幼年知識未開,天真純固,所讀者雖久不温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若壯年所讀,經月則忘,必不能持久”可知,原因是“壯年所讀,不能持久”“ 幼年所讀者雖久不温習,偶爾提起,尚可數行成誦。”幼年記憶力強,印象深刻。

4.(1)讀書務求成誦(2)以成誦為基礎理解文章或書本的含義。(3)將所讀內容消化吸收,化為己用,能夠做到運用自如。

 (解析)考查對重點語句理解。聯繫上下句,還要理解該句的意思。通過上一句“古人之書,安可盡讀”可知作者認為不必也不可能讀遍天下文章,不在貪多。通過“但讀得一篇,必求……”可知,作者主張對於好文章要精讀,熟讀成誦,理解內涵,學以致用。

 (參考譯文)大凡讀書,二十歲以前所讀的書與二十歲之後所讀的書相差很遠。幼年時認知知識還沒開導,天真純潔,讀的書即使很久也不温習,偶爾提起時,還可以背誦數行,如果是壯年時讀的書,一個多月後就忘記了,一定不能長久記憶。所以六經、秦漢的古文,詞語古拙深奧,不容易理解,必須幼年時讀,壯年後,即使花費數倍的精力,最終就如影子和回聲一樣,不能持久。從八歲到二十歲之間,時間不多,怎麼可以荒蕪放棄,有人讀書不需要的書?這時候,當時流行的文體固然不可以不讀,也必須選擇那些典雅純正、道理純正詞語充裕,可以經歷二三十年後沒有錯誤、弊端的書籍閲讀,像那些朝華夕落,經不起推敲的、內容淺陋無知的、荒謬邪僻失去體統、取悦於一時的作品,怎麼可以在珠玉難以交換的歲月卻讀這樣沒有好處的文章呢?怎如誦讀《左傳》《國語》中的一兩篇以及讀幾篇兩漢豐美有文采的文章,作為終身受用的寶典呢?

    我希望你們將平時已經讀過的書,看作珍寶一般,一個月內,必須加以温習。古人的書,怎麼可以全部讀完呢?只要讀得一篇文章,一定要可以背誦下來,然後思考明白其內在的意義,能夠使之在自己的手中運用自如,這樣,人的才氣就能自然地散播出來。

如果曾經讀過的書,讀完後完全不能舉出其中的詞句,那是“畫餅充飢”;能舉出其中的詞句而不能運用,那是“食古不化”。二者與腹中空虛沒什麼不同。你們對於這個問題,很有必要加以猛然省悟。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