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據媒體報道,*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學生高某,畢業...

來源:國語幫 8.23K

問題詳情:

18.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據媒體報道,*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學生高某,畢業...

18.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據媒體報道,*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學生高某,畢業後在*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之下他在北大三角地和北大未名BBS上發出信息,稱將以“陪聊”為職業。他説“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幫助解決大學生的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就業、學習等方面的問題。費用隨意給,但不接受沒有目的的聊天。對此社會上議論紛紛,高某認為自己搞“陪聊”沒有錯,是很陽光的,沒有給父母丟臉。有人認為這正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通識教育成果,面對困難,就應想辦法解決。有人認為作為北大高才生搞“陪聊”,恐怕會影響學校的聲譽。有人認為“陪聊”只是求職遇挫後有意識地進行某種*宣傳。

對以上材料,你怎麼看?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明確文體,完成寫作任務。要求: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回答】

誰在無聊

初讀此消息,我不免驚愕:堂堂一個北大光華的畢業生,竟無法在眾多職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而只能出此下策以“陪聊”為業?讀罷我不禁陷入思考,高某的作法,究竟可不可取。       

思考的結果是:此舉純屬無聊,實乃浮躁在作崇。       

因為浮躁,所以沒有想到人之於社會的責任體現在對職業的認真嚴肅上;因為浮躁,所以不曾認識到人生而為人,應對自己同樣負責。若説全國一流高等學府如此大者,花費四年光*竟培養不出一個能立足於社會的人才,試問那是何等悲哀?如果北大竟果真無法教會學生如何行走於社會,又怎會每年千萬學子不遠千里前來報考?如此觀之,問題似乎只能是出在高某自己身上,擇業時的浮躁,讓他不能靜下心來選擇;而失業時的浮躁,直接導致了這一出看似無奈實則無聊的風波。如果他有心擇業,專注於個人素質與企業素質的配合,一個接受十六年教育的畢業生,怎會在偌大一個市場無處容身?如果他真的想以“陪聊”為業,何不去修一門心理學*,再來服務社會,豈不更加實際而有效率?為什麼弄得自己不倫不類,高不成低不就,最終沒有一技之長?這樣的選擇,我想帶給高健的不會是事業的成功,只能是越走越窄的死衚衕。 

那麼,問題真的只出在高健自己身上?高某現象所反映的浮躁心態,難道只是他一個人?不,不會是他一個,整個社會都在浮躁,這已不僅僅是教育改革的問題。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個物質文明騰飛的時代,學生在追求更高的年薪,*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在追求更高的GDP,全國都在追求高速發展。在經濟突飛猛進的洪流中,誰在追求精神的富足與安寧?誰還在崇尚“寵辱不驚”的瀟灑恬淡?誰仍能像古人那樣,擁有一份“閒看庭上花開花落”的優雅與悠靜?有人擔憂*的經濟會無法持久的發展,這種擔憂不無道理,難保高速發展的背後,那愈演愈烈的全民浮躁不會變化為利刃,捅它一*!更為可怕的是,全民的浮躁太容易被當成全民的“熱情高漲”,被當成是社會在進步的標識,而實際上,社會的進步所需要的並不是萬人齊聲的口號,也不只是一串串數字,一座座高樓,美國一位學者説了,社會進步的標識是*的幸福感提升,幸福感從哪來?心靈的富足與安寧,道德的高尚與純淨,文化的豐富與活躍……總之,不會是心態的浮躁,和因浮躁產生的對人生的輕率和不負責。        

一個人的無聊,千萬人的浮躁。浮躁的社會氛圍,那終點不會是民族的崛起的復興!

【解析】

試題分析:要想寫好材料作文,就必須認真審視材料,設法找出材料中有關立意的點滴“標識”,反覆揣摩命題人既定的寫作“走向”,儘量做到“順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則作文材料中,對於高某的做法,考生可以持支持的態度、也可以持反對的態度,同時也可以對他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予提倡。如認可高某的選擇,觀點可以是:高某的選擇是很有可取之處的;理由如下:其一,自謀職業,給就業困難的大學生們樹立了榜樣;其二,自主創業,開闢出新的就業渠道。如對高某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不予支持,分析如下,理解是因為此舉也屬無奈之舉,不應支持是因為用非所學,難有發展,浪費教育資源,於國於家不利,但最後要提出解決的辦法。

【考點定位】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技巧點撥】材料作文的審題:第一步,讀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點:單則材料要從整體上把握其主旨;多則材料應弄清它們的異同,從而把握中心;比喻*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義;含哲理*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謂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傾向和感情傾向)。第二步,選擇角度,準確立意主旨單一的材料據材料立意即可。藴涵豐富的材料,可從多角度立意,即發散思維多向立意。一般説來,一則材料至少可從肯定與否定兩個角度審視:“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幾個“人”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個“因”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個事件,針對其背景、寫作目的的不同,就產生了幾個不同的審視角度。比如本則作文,針對高某的做法,考生可以給出自己的評價,可以認可他並支持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可以對他的做法進行質疑。

知識點:材料作文

題型:作文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