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勸學》和《師説》中的選段,完成後面小題目。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來源:國語幫 2.89W

問題詳情:

閲讀《勸學》和《師説》中的選段,完成後面小題目。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

閲讀《勸學》和《師説》中的選段,完成後面小題目。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師説》)

11.下列文句中加橫線字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君子生非異也(同“*”,*格)   而絕*河(橫渡)

B.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後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卻,竟然)

C.士大夫之族(類)                今之眾人(許多人) 

D.則恥師焉,惑矣(疑惑)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一提)

1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

1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認為聖人、愚人分野的關鍵就在於他們能不能尊師重道、虛心學習。

B.荀子認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一方面在於他先天素質高,一方面在於他善於利用後天的學習提高自己。

C.《勸學》選段中用喻*法,論*了要善於藉助外部條件學習的道理,而《師説》選文中用了對比論*法分析了“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現象和原因。

D.荀子認為學習者要“善假於物”,韓愈強調要“從師而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從師而學”也是一種“善假於物”。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回答】

11.B

12.D

13.B

14.(1)君子的資質秉*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生”通“*”,天賦,資質。假:借。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2)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3)(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習,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

【解析】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A項,“生”通“*”,資質、稟賦。C項,“眾人”指“普通人”。D項,“惑”指“糊塗”。所以選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考查的重點鎖定在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這兩個方面,其中側重考查多義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考生在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往往出現忽略的情況:1.忽略詞類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象,用以前的詞義解釋它,給考生設置答題陷阱。2.忽略古今異義。絕大部分的漢語詞彙,隨着歷史的發展,詞義也在不斷嬗變。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漢語詞彙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變化和名稱説法改變等。有的考生,由於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繫與區別,很容易誤將“古義”與“今義”混為一談,以今義釋古義。3.忽略詞語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書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寫成的錯字、別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通假字和本字的關係,大體上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韻通假,三是雙聲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漢語的通假現象,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4.忽略一詞多義。所謂的“一詞多義”,就是一個詞往往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且幾個意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古漢語因為“一詞多義”容易成為考生文言文閲讀障礙,所以辨析、確認多義詞在文中的含義,一直是高考的熱點。例如本題選項A就屬於通假字,選項C屬於古今異義,選項D屬於一詞多義。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再根據句子中的主謂語或動賓關係,名詞作主語或賓語以及文言虛詞等標誌*詞語斷句。例如,本題可根據文言標誌*詞語“者”“則”斷句,還可以根據“之”字句式或名詞作賓語的情況斷句。D項,“相師”指“互相學習”,“曰師曰弟子云者”:説起老師、弟子的時候。所以選D。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時首先要仔細閲讀文段,把握語段的基本意思,然後充分利用各種標誌詞及句式特點斷句。具體做法,可以找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找虛詞(如句首語氣詞、句末語氣詞、句首關聯詞、句首時間詞等),找對話(注意曰、雲、言等詞),找修辭(如對偶、反覆之類),找固定結構(如“是以”、“以故”等),找對稱句式。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這一題考察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可知荀子認為君子與普通人在先天上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除了他先天素質高之外”理解錯誤。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本題選項B屬於無中生有的錯誤。

14.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本題重點詞語:“生”通“*”,天賦,資質。假:借。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賓語前置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照正常的語序翻譯出來。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