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閲讀醉翁*【1】   蘇軾琅然,清圓,誰*?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

來源:國語幫 8.64K

問題詳情:

古代詩歌閲讀醉翁*【1】   蘇軾琅然,清圓,誰*?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

古代詩歌閲讀

醉翁*【1】    蘇軾

琅然,清圓,誰*?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2】。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4】。

註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琅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後沈遵作琴曲《醉翁*》,直至修死仍無與之匹配的詞。後崔閒記譜,請蘇軾填此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16.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響空山”與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的“空山”,都寫出山的空寂。

B.“荷蕢”兩句以《論語》中荷蕢者對孔子擊磬的評價,讚賞醉翁懂得鳴泉之妙。

C.“醉翁去後”兩句描寫醉翁去世之後,流泉空鳴,以擬人手法寫泉水似有怨情。

D.詞作最後三句是説醉翁雖已離世,聲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卻仍然得以留存於人間。

17.詞作開篇幾句運用了以聲寫聲的手法,用玉聲喻泉聲的清亮圓潤。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手法的一項是(    )

A.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屋巔。   B.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C.嘈嘈切切錯雜*,大珠小珠落玉盤。    D.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18.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琅琊山的四時景*,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所描寫的場景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

【回答】

16.C

17.A

18.蘇軾的《醉翁*》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讚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圓,誰*,響空山”。寫琅琊幽谷,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聲若環佩,詞人創造了一個美好意境。“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側面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下片寫鳴泉雖不復存, 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

【解析】

16.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這是綜合考查詩歌的內容和手法。C項“醉翁去後”中的“去後”不應該解釋為“去世後”,應該是“離開後”。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對於詩句“醉翁去後”含義的理解,考生可以根據詩句上下句子,來理解含義。也可以聯繫文言文中學過實詞解釋來理解詩句。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中“去京口”翻譯為“離開京口”,“去”解釋為“離開”,聯繫詩句“醉翁去後”應該解釋為“醉翁離開後”。

17.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詞作開篇幾句運用了以聲寫聲的手法,用玉聲喻泉聲的清亮圓潤。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手法的一項是”,答題關鍵詞“以聲寫聲”“ 運用這種手法的一項是” A項中“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屋巔。”解釋為“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詩人用“熊的怒吼,龍的長鳴”來寫山林與泉水的響聲,運用了以聲寫聲的手法,與例句相符。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典例拓展】聲音,本屬於聽覺的,是一種無形無*無味的東西,難以讓人用文字描述.可是,優秀的作家卻能用他們的生花妙筆描繪聲音,並能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讓人感歎語言的神奇.仔細分析作家的文字,他們主要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以聲寫聲的方法來描繪聲音。運用比喻,以聲寫聲.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錯雜*,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下難.*泉冷*弦凝,凝對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通過一系列的比喻描寫了琵琶音由流暢變為冷*,由停頓轉為雄壯,到最後的戛然而止,充分表達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藝高超.讀着詩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訴語似乎順差時光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耳中.再如陸定一的《老山界》中:"耳朵裏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此句連用四個比喻,調動讀者以往的經驗,把山谷裏寂靜的夜晚裏那種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聲響,寫得如在耳旁.

18.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琅琊山的四時景*,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所描寫的場景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答題關鍵詞“描寫的場景”“表現的情懷”“與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何不同”,考生的但應該包括兩部分:場景和情感。注意要從“與歐陽修《醉翁亭記》不同”的角度入手。場景分析一定要聯繫詩句中意象。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詞的上片寫流泉之自然聲響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圓,誰*,響空山”。四句為鳴泉飛瀑之所謂聲若環佩,創造出一個美好意境。琅然,乃玉聲。《楚辭•九歌》曰:“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此用以狀流泉之聲響。清圓兩字,這裏是用來説泉聲的清越圓轉。在這十分幽靜的山谷中,是誰*奏起這一絕妙的樂曲?如此以來,動靜之趣立現。“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對上面設問的回答:這是天地間自然生成的絕妙樂曲。這一絕妙的樂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歐陽修能於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寫流泉聲響之無限美妙。“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從聲響所產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來寫流泉聲響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們因為受此美妙樂曲所陶醉,遲遲未能入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二句説這一樂曲如何打動了荷蕢者。詞作將此流泉之聲響比作孫子之擊磬聲,用荷蕢者對擊磬聲的評價,頌揚流泉之自然聲響。下片寫醉翁的嘯詠聲及琴曲聲。“醉翁嘯詠,聲和流泉。”二句照應上片之只有醉翁歐陽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寫歐陽修曾作醉翁亭於滁州,在琅琊幽谷聽鳴泉,且嘯且詠,樂而忘還,天籟人籟,完全融為一體。“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説醉翁離開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聲響,但此自然聲響,朝夕吟詠,似帶有怨恨情緒。“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説時光流轉,山川變換,琅琊諸峯,林壑尤美,並非永遠保持原狀。童顛,指山無草木。而水,同樣也不是永遠朝着一個方向往前流動的。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鳴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來。“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説,山川變換,人事變換,人們因鳴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卻已化仙而去。此處用“飛仙”之典, 謂醉翁化為飛仙,一去不復返,鳴泉之美妙,也就再也無人聆賞了。結句“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説,鳴泉雖不復存在,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在人間。詞作最後將着眼點落在琴聲上,突出了全詞的主旨。這首詞句式及字聲配搭非常奇特。開頭四句,“琅然,清圓,誰*,響空山。”只有一個仄聲字(“響”),其餘都是平聲。接着二句亦然。這樣的安排,與此曲所屬宮調有關。同時,上下兩結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鄭文焯曰:“讀此詞,髯蘇之深於律可知。”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