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醉翁亭記》,完成後面的題目。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來源:國語幫 8.12K

問題詳情:

閲讀《醉翁亭記》,完成後面的題目。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閲讀《醉翁亭記》,完成後面的題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_             (2)雲歸而巖穴暝____________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             (4)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____________

16.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

                                                                                                   

17.下列對文意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第①段介紹醉翁亭的所在,先“環滁”再“西南”,望“琅琊”聞“水聲”,用“回”“轉”字引出亭子,由遠及近,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第②段按時間順序,先描寫山間朝暮之景,再寫四季之景的變化無窮,引出景*不同,流連山中美景的樂趣無窮。

C.文章描繪了遊人之樂,宴酣之樂額,禽鳥之樂,體現了一個“樂”字,描寫景物又着眼一個“醉”字,“醉”與“樂”是統一的,“樂”是表象,“醉”是實質。

D.全文連用了而是一個“也”字,形成了一唱三歎的吟詠句調,讀起來既有淡雅的幽默,又有任*自得的愜意和舒捲自如的趣味。

18.在*古代文學中,有一種著名的貶官文化,讓一羣山山水水中原本寂寂無名的亭台樓*在失意文人的筆下不經意間揚出了墨香,站成了詩文。有人認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是貶官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展現了儒家心繫天下、心境曠達的傳統思想。你贊同這一論述嗎?請結合文章具體分析。

                                                                                                   

                                                                                                    

                                                                                                   

【回答】

15.(1)茂盛  (2)昏暗  (3)寄託  (4)以……為樂

16.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中啊。

17.C(“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18.贊同。歐陽修雖遭標着,卻並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灑脱曠達,隨遇而安,進一步勵精圖治,使滁州*清明,百姓和樂,因此才有了太平鄉和的百姓遊樂圖,這正是他心繫天下、心境曠達的具體表現。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