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閲讀【*】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

來源:國語幫 1.79W

問題詳情:

文言文閲讀【*】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

文言文閲讀

【*】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

【乙】

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節選自《豐樂亭記》)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採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稱知州。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困於心衡於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

B.夫不能以遊墮事  (墮:壞,耽誤)

C.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思)

D.樂其地僻而事簡  (樂:喜歡)

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掇幽芳而蔭喬木

B.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

C.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由近及遠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山水畫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風俗之美,安豐年之樂,這是“豐樂亭”得名的緣由。

C.*乙兩篇遊記散文,均採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

D.*乙兩文旨趣相同,都體現了作者“與民共樂”的高尚情懷。

【回答】

       1C  

2B  

3A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