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湯義仍先生文集序錢謙益臨川湯義仍文集若干卷,吳人許子洽生以萬曆乙卯謁義仍於玉茗...

來源:國語幫 1.2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湯義仍先生文集序錢謙益臨川湯義仍文集若干卷,吳人許子洽生以萬曆乙卯謁義仍於玉茗...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湯義仍先生文集序

錢謙益

臨川湯義仍文集若干卷,吳人許子洽生以萬曆乙卯謁義仍於玉茗堂,而手*之以歸者也。 義仍告許生曰:“吾少學為文,已知訾*王、李,駢枝儷葉,從事於六朝。久而厭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汜濫詞曲,盪滌放志者數年,始讀鄉先正之書,有志於曾、王之學,而吾年已往,學之而未就也。子歸,以吾文視受之,不蘄其知吾之所就,而蘄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 謂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興乎?”餘聞義仍之語,退而讀其文,未嘗不喟然太息也。

義仍官留都,王弇州豔其名,先往造門,義仍不與相見,盡出其所評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閲,掩卷而去。弇州沒,義仍之名益高。海內訾*王、李者,無不望走臨川,而義仍自守泊如也。以義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豈不能與言秦、漢者爭為撏撦割剝?由後而言之,豈不能與言排秦、漢者爭為叫囂隳突?深心易氣,退而願學於曾、王,顧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餘。嗚呼!此可以知義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詞立其誠。《記》曰:不誠無物。今之人,耳傭目僦,降而剽賊,如弇州《四部》之書,充棟宇而汗牛馬,即而視之,無所有也。義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 蟠,其源汩汩然,其質熊熊然,蓋義仍之於古文,可謂變而得正,而於詞可謂己出者也。其學曾、 王也,自以為未就,譬之金丹家,雖未至於九轉大還,然其火候,不可謂不力,而鉛**物,不可 謂不具也。後有君子,好學深思,從事於義仍之文,得其所謂有物者,而察識其所未至。因以探 極指要,而知古文興復之幾。義仍已矣,庶幾後有子云也哉?餘悲義仍之文不大顯於世,而世 之浮慕義仍者,於其所以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覽遺編,追惟其末後鄭重相屬之語,而為敍之如此。

(節選自《牧齋初學集》,有刪改)

注①王李:指王世貞(王弇州)和李攀龍,明代“後七子”的代表,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推行擬古之風,批評王安石、曾鞏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鞏,王安石為臨川人,曾鞏也長期居住臨川,兩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7.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不蘄其知吾之所就            蘄:求

B. 弇州信手翻閲                信:隨意

C. 以其所未就者勖餘            勖:勉勵

D. 追惟其末後鄭重相屬之語        屬:撰寫

8.下列各組壻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義仍之名益高

B. 以吾文視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餘

C. 其有興乎                    其學曾、王也

D. 而義仍自守泊如也        充棟宇而汗牛馬

9.把文章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志於曾、王之學,而吾年已往,學之而未就也。

(2)餘悲義仍之文不大顯於世,而世之浮慕義仍者,於其所以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10.湯義仍對王弇州(王世貞)之文持什麼態度?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回答】

7.D

8.B

9.(1)(我)有志於學習曾鞏、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紀已經老了,向他們學習卻沒能成功。

(2)我感傷義仍的文章不能在現世很好顯揚,而世上表面仰慕義仍的人,對於他寫作的意圖,沒有能真正瞭解。

10.批評(不滿意、看不起)。①少學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②王弇州去拜見,義仍將評抹的詩集散置於桌而不見。

【解析】

7.試題分析: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D項中“鄭重相屬之語”,意思是鄭重囑託的話語,此處的“屬”通“囑”,囑託的意思。

點睛:此類題一定要結合語境理解選項句的含義,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語境。通常可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推斷:(1)常識識記法。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如 “乞骸骨”(告老還鄉)、“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髮”(男子成年)等。(2)聯想遷移。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考”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學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的,可從學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依據。(3)通假代入法。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4)利用字形推。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測字義就是一種正確的理解途徑。(5)互文對舉。 幾個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係。 (6)語法推斷法。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進而推知它的意義。如該題中的D項“屬”字即是通假,通“囑”。

8.試題分析:B項兩句中的“以”都是介詞“拿”“用”,A代詞“這一類”和助詞“的”,C副詞“大概”和代詞“他”,D連詞表轉折“但是”和連詞表並列“並且”。對於文言文中的重要虛詞,考生必須對其每種用法都能熟知,結合語境分析判斷。

9.試題分析:翻譯以直譯為主,要求準確、通順。結合語句所在語境,整體把握大意,注意關鍵詞的落實翻譯,另外要關注是否有特殊語法現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該題第一句中“有志於”的意思是有志於學習,“學之”的“學”是向他們學習,“就”是成功的意思。第二句中第一“之”是結構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浮慕”意思是表面上仰慕,這些詞都要特別留意。

10.試題分析:該題問湯義仍對王弇州(王世貞)之文持什麼態度?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該題考查學生文言要點歸納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細審題,明確題幹概括的內容方向,然後通讀原文,整體感知,確定答題區間,理解後加以歸納,分點概括。概括的時侯注意用詞要準確,用形容詞。第一節中“吾少學為文,已知訾*王、李 ,駢枝儷葉,從事於六朝”,“訾”就是批評的意思。

附參考譯文:

臨川湯義仍(湯顯祖)有文集若干卷,萬曆乙卯年間吳人許子洽在玉茗堂拜見義仍,手抄文集後把它帶回來。義仍告訴許生説:“我年少時學習寫作詩文,已經知道批評指責王世貞、李攀龍,他們非常用力地寫偶句儷辭,追隨六朝的文風。時間久了,也就討厭再批評指責這樣做了,如此一來,我也成了王李之類一樣的人罷了。我在泛濫的駢儷詞曲中放縱心志好多年,才讀到鄉先正的書籍,有志於學習曾鞏、王安石的散文,但是我年紀已經老了,向他們學習卻沒能成功。你回去後,把我的文章給錢謙益看,不希望他知道我成功的地方,希望他能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知道我成功的地方,也就只能成為王李之類人罷了,如果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精心思考,更進一步學習和研究,那麼古文之道,大概可以復興吧?”我聽了義仍的話,回去再讀他的文章,沒有不因感慨而深深地歎息。

義仍在留都為官,王弇州仰慕他的名聲,登門拜訪,義仍不肯與他見面,把自己所評抹的《弇州集》全部拿出來散置在几案上。弇州隨手翻閲後,合上書本(慚愧地)離開了。弇州死後,義仍的名聲更加響亮。海內批評指責王李文風的人,無不景仰義仍,奔走至臨川,但是義仍堅守自己的本分*守,恬淡無欲。憑義仍的才力,往前説,難道不能與推崇秦漢文學的人爭相寫文章辯論?(在各自的文章中對他人著作肆意割裂取用)往後説,難道不能與反對秦漢文學的人爭相辯論?義仍心情平和,態度冷靜,退回鄉間,向曾鞏王安石學習,但又不驕傲自滿,用他不成功的地方勉勵我。哎,由此可知義仍的志向啊。

《易經》曰:説話要有實際內容,不能假大空,又曰:寫文章應表現出作者的真實意圖。《禮記》曰:不能表現真實意圖就會空洞無物。現在的人(寫文章),只借助於所見所聞,後來更是剽竊抄襲,就像弇州的《四部》,書作很多,但看看這些作品,空虛無物。義仍晚年的文章,意象萌茁,義理盤曲,文思泉湧,氣勢非凡,義仍對於古文,可以説是變而得正,學古而不泥古,對於詞可以説都是出於自己的創作。義仍向曾王學習,謙遜不自滿,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成就,這就好像煉製金丹,雖然還沒有到達九轉大回的境界,但火候已經達到,鉛**物也已經具備了。如果後世有君子,好學深思,學習追隨義仍的文章,學會要言之有物,並且能明察識別義仍的不足,同時探尋文章指要,那麼可知古文的復興的機會徵兆。義仍已經不在了,或許後世能有人説到他推崇他吧?我感傷義仍的文章不能在現世很好顯揚,而世上表面仰慕義仍的人,對於他寫作的意圖,沒有能真正瞭解。我瀏覽義仍的文集,追思他鄭重囑託的話語,寫了這篇序。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