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傳統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產生於儒家,受其倫理學的影響。較早見於孔子的學説,...

來源:國語幫 2.05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傳統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產生於儒家,受其倫理學的影響。較早見於孔子的學説,...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傳統的“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產生於儒家, 受其倫理學的影響。較早見於孔子的學説,著名的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比德”説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於它作為審美客體可以與審美主體‘比德’, 從中可以感受或體味到某種人格美。‘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説是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徵比附於人們的某種道德情*,使自然物的自然屬*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客觀化, 其實質是認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倫理品格。

這種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鳥香草, 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觀的繼承。“比德”觀在元、明、清的文人畫作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梅、 蘭、 竹、 菊等成為繪畫的主要題材,寄託着畫家的人生理想, 成為崇高品德的象徵。魏晉南北朝,“比德”的審美觀繼續發展, 又出現了“暢神”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在於能怡神悦*, 比之“比德”,“暢神”觀更具美學**, 這種審美觀的出現,擴大了對自然的審美範圍。山水詩、 山水畫特別盛行, 與此種審美觀大有關係。宋朝畫家郭熙説:“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 丘園, 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 隱逸所常適也。 ”這就把人對自然的喜愛歸於情感的欲求了。不是為了“比德”而是為了獲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於大自然, 陶醉於大自然。*大部分的山水詩、 山水畫都是表現這種“暢神”的審美觀。

對自然美的欣賞,中西方有共同之處, 即兼顧自然物的自然屬*和社會屬*; 但也有不同之處,*較多地注重自然物與人的聯繫, 特別是精神方面的聯繫,西方則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質。西方哲學偏重於從認識論的角度觀察大自然, 主要靠理智、 靠思維,情感因素遭到壓抑。認識論的態度也與實踐功利的態度有直接的聯繫。西方對自然美的認識一般偏重於自然物本身的*質,不是更多地從審美主體而是更多地從審美客體尋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藝術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 中西方是兩種不同藝術體系,亞里士多德提出:“美與不美, 分別就在於美的東西和藝術作品裏,原本零散的因素結合為統一體。 ”美國藝術家托馬斯説,美有三要素: 完整、 *、 鮮明。他們認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諸因素的*統一。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 自然物的美美在與人的生活關係上。這看似與*的自然美學觀相同,但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傳統的自然美學觀注重的是自然與人的精神關係,車爾尼雪夫斯基側重於自然物的物質功利*。

( 摘編自陳望衡《中西自然美學觀比較研究》 )

4.下列關於“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產生於儒家,他們把自然物的一些屬*與人的品德修養聯繫在一起,讓自然物寄託豐富情感和人生理想。

B.“比德”的自然審美觀受儒家倫理學的影響, 注重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比德”, 使自然物的自然屬*人格化,表現人格美。

C.“比德”的自然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並不取決於它自身的價值, 取決於它所比附的道德情*品格, 也就是人的道德品*客觀化。

D.屈原用善鳥香草喻指忠貞的品行, 元、 明、 清的畫家用梅、 蘭、 竹、 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審美觀的具體體現。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暢神”的審美觀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它強調自然物與人的情感的關係, 宋朝畫家郭熙就把人對自然的喜好歸結於人的情感欲求。

B.無論是*還是西方, 在審美方面對自然美的認識都有一致之處, 即都關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屬*又有社會屬*這一特點。

C.和西方相比, *傳統的自然美學觀更關注社會屬*, 它認為自然美較多地表現在自然物與人, 特別是與人精神方面的聯繫上。

D.對自然美的看法, 車爾尼雪夫斯基與*的自然美學觀最為相同, 他也認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質功利*和與人的生活關係上。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 陶醉在大自然中, 怡神悦*; 山水詩、 畫的創作可以滿足人們這種情感需求,“比德”説、 “暢神”説應運而生。

B.西方人對自然美的認識較大程度上源於西方的哲學, 他們從認識論的角度觀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 思考型的,有功利*因素。

C.托馬斯認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 *、 鮮明, 他的看法印*了西方不是更多地從審美主體而是更多地從審美客體去尋找自然美。

D.中西方對自然美的認識是有差異的, 這種差異反映在各自的藝術作品中, 形成不同的藝術體系,因此, 自然在中西方藝術中的地位大不相同。

【回答】

4.A

5.D

6.A

【解析】

試題分析:

4.本考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能夠對照材料辨別題中信息的正誤;二是能夠篩選出與題目有關的語句,進行簡答表述。篩選信息的前提是審清題目要求,篩選出的信息要與題目有關;而整合信息則要對篩選出的信息作分類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從答題語言來説要求語句通順)。A項,“讓自然物寄託豐富情感”表述有誤。原文為第一段中的“比德説是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徵比附於人們的某種道德情*,使自然物的自然屬*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客觀化”。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類理解文意的客觀題,對於選項,要注意選項中範圍擴縮、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亂組合等。所謂範圍擴縮,是指選項故意漏掉限制*詞語或混淆某些範圍的界限,造成概念範圍的擴大或縮小。所謂扭曲文意,是指選項故意扭曲閲讀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維朝背離文本的方向引領。A項題幹中即為這種錯誤類型。所謂混淆時空,是指事物的發展總有先後,但不符合文意的選項故意混淆時空的先後順序,以迷惑考生。所謂胡亂組合,是指文章在解釋某一個概念或説明某一對象時,會使用比較多的事例,選項就故意把這幾個事例的內容加以組合,並且故意使組合後的信息與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5.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D項,“車爾尼雪夫斯基與*的自然美學觀最為相同”理解有誤。原文中尾段最後一句“這看似與*的自然美學觀相同,但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傳統的自然美學觀注重的是自然與人的精神關係,車爾尼雪夫斯基側重於自然物的物質功利*”。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易錯*示】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之後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的副詞。如該題D選項中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與*的自然美學觀最為相同”。如若不仔細瀏覽題干與原文,極易忽略。

6.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即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也即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觀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有時比較直接、明顯、集中;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比較分散,需要對有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而有時則隱含於字裏行間,還需仔細分析和抽象概括。A項,“‘比德説’‘應運而生’”分析有誤。

【考點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本閲讀經常是以客觀題選擇題的題型出現的,答題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基本的答題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瞭解。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閲讀全文,大致瞭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瞭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瞭解文章敍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該題C原文第四節中有“在氏族社會,尤其是母系氏族社會。普遍實行圖騰制度。而A項,原文為“魏晉南北朝,“比德”的審美觀繼續發展, 又出現了“暢神”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認為自然物的美在於能怡神悦*”。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