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學類文本閲讀。(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小題。醜琴**躍東祖父會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帶上兩個會拉胡...

來源:國語幫 1.61W

問題詳情:

(三)文學類文本閲讀。(3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小題。醜琴**躍東祖父會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帶上兩個會拉胡...

(三)文學類文本閲讀。(3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小題。

醜 琴 *

*躍東

祖父會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帶上兩個會拉胡琴的侄兒一起演出。在鄰村第一次巡演時,我大伯父剛拉開過門,台下就扔來一隻鞋子,砸在他頭上。他們指責大伯父的胡琴有問題,硬是逼着他鋸掉了琴桿上的龍頭……

這件事我是聽一個叔父説的,幾個伯叔不願回憶這些舊事,唯有我堂二叔反應異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煙説:“琴頭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鍾情於胡琴,沒想到他竟是這件事的親歷者。透過濃濃煙霧,我看到了二叔眼裏流露出的幾絲幽怨。

那晚他們受到了批評,被要求將琴頭處理掉,否則後果難以想象。祖父答應一定處理好,但不是當場鋸掉的。這把琴是大伯父在縣城讀中學時帶回的,卻成了二叔的至愛。那時祖父被貶職從學校回鄉,思慮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們的*命,要不就對不起大哥。祖父就給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歲,很不配合。祖父發了怒,責問他:“是人頭重要還是琴頭重要?”二叔噙着淚、含着怨氣,在祖父的逼迫下鋸下了琴頭。祖父説:“這個琴頭雕刻得精緻,你先收着,日後可能會用上。”二叔不吭氣,撿起琴頭一把甩進了灶膛。

醜琴無頭,祖父他們也無臉面,*琴的模樣十分滑稽,總不被人正眼看。當然,心裏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輕,無端被人嘲笑,其實他拉琴是很有水準的,但是心裏不平,音*起伏大。醜琴讓二叔的脾*也醜了起來,他變得十分倔強,不太理會祖父——以前他們經常一起談琴論藝,慢慢地不怎麼説話了。

沒過多久,伯叔姑姑們不能讀書了,因為村裏不準。二叔二次被生產隊長從中學趕回,他聰穎好學,無奈初三未讀完,就再也未進過學堂的門了。二叔積下一肚子的憤懣和怨恨,別人拈輕怕重,在生產隊混工分,他年紀輕輕就去學泥水匠的手藝,每天用磚*砍砍剁剁,其實是在發泄不滿,他要砍平種種崎嶇。但是,這種方式並不能讓他感到輕鬆,他的虎口被震爛,血流不止,也不能釋放心中的怨氣。他又想起了無頭琴,每天勞作回來,把自己關在房裏,只有醜琴懂他,眼裏的淚、虎口的血,遺落在琴上,他渾然不知。

二叔獨自拉琴,長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裏苦悶,就開導他説:“拉琴可以消解磨難,但不能宣泄情緒,你指上的怨氣太重了。”二叔説:“你不是説琴音傳遞的是心聲嗎?”祖父反問:“你心裏嚮往的是什麼?”二叔不吭聲了。聽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對祖父的視聽修養極為欽佩,他為自己更名為“清明”,自此靜心練琴,研習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覆體悟,尋求徹悟——人跟醜琴一樣,沒有臉面,可琴還是琴,心裏有音,仍可自然地發聲。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醜琴,琴聲開始從心裏流瀉出來,沒有了早時的發泄,音*一片柔美。二叔認真地看着我説:“琴已無頭,人得有名。”

二叔那時帶着這把醜琴,一次次地參加上級安排的演出。他用醜琴發出的優美琴聲征服了眾多同行,感染無數心田。有一次,上級首長要來觀看,領導提出給他換把琴,説這琴太醜了,影響縣裏的形象。二叔説,人能換但琴不能換。

在本村的一場*上,全家人都被責令到場陪鬥,批鬥的對象是二叔的母親。大冬天裏她被拉到學校*場上,被風車對着猛吹,她不服軟,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鬨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勢,祖父跟他們交涉能不能換人,他們説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尷尬不已,二叔卻輕鬆地拉開了弓子。凝望着受難的母親,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懷中醜琴一如昔日,不動聲*。後來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劉天華先生的《光明行》,他心裏存有光亮!

(選自《讀者》2015年第9期,有刪改)

5.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的分析鑑賞,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文章以倒敍開篇,敍述大伯父演出時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壓抑悲愴的感情基調,為下文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二叔*格的變化做了鋪墊。

B.祖父不僅是家庭的守護神,更是侄兒們的精神導師。為了保*侄兒們的安全,忍氣吞聲答應鋸掉琴頭;擔心二叔怨氣太重,開導他要心存希望。

C.文章花大量筆墨寫“我”家遭遇的種種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難容易鉗制人的精神,從而點明本文人*因生活的不公而異化的主題。

D.文章以第一人稱的敍述視角來講述“我”家所發生的“舊事”,雖然“我”僅是故事的講述者,本身並沒有進入故事中,但故事卻因此卻顯得真實可信。

【回答】

5.選B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分析與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要先通讀全文,瞭解和把握全文的內容和主旨,在此基礎上,聯繫上下文,結合文本內容對文章某一內容要點進行分析和概括。A.“壓抑悲愴的感情基調”的説法錯誤,也沒有為“二叔*格的變化”作鋪墊;C.本文主題是“人*因生活的不公而異化”的説法錯。D.“故事卻因此卻顯得真實可信”的説法不準確,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