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二柄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

來源:國語幫 2.3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二柄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二柄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羣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己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用之,則虎反服於*矣。故劫殺擁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則未嘗有也。

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刑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羣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羣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説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寢而説,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羣臣不得朋黨相為矣。

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妒外而好內,故豎刁自宮以治內;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燕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國。 故人主好賢,則羣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羣臣之情不效;羣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君見惡,則羣臣匿端;君見好,則羣臣誣能。人主欲見,則羣臣之情態得其資矣。故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豎刁、易牙,因君之慾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噲以亂死,桓公蟲流出户而不葬 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羣臣為子之①、田常②不難矣。故曰:“去好去惡,羣臣見素。”羣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節選自《韓非子·二柄》,有刪減)

【注】①子之:春秋戰國時燕國的相國,他慫恿燕王效法堯舜將王位讓給他,後來燕國差不多名存實亡了。②田常:春秋時期齊國大臣。齊簡公四年田常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從此,齊國的*完全由田氏控制。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  徒:白白地    B.聽其臣而行其賞罰   聽:准許

C.則是羣臣之情不效      效:顯露   D.飾行以要君欲     要:約束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 /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某所 / 某所,而母立於茲

C.故劫殺擁蔽之主 / 凌萬頃之茫然

D.非不説於大功也 /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已

16.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B.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C.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D.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17.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中韓非提出了君主治國要“自用其刑德”的主張,用刑罰與獎賞來控制臣下。

B.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職權範圍之內的事,言與行要相符,否則要加以懲罰。

C.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誡君主,如果“人主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那麼就會難辨忠賢,難免有奸臣出現。不要輕易把大權讓給臣子,以免國破家亡。

D.豎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齊桓公所好,暗地裏欺君篡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君主齊桓公的愛好和慾望。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3分)

譯文:

故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豎刁、易牙,因君之慾以侵其君者也。(4分)

譯文:

羣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3分)

譯文:

【回答】

14.C

15.D

16.D

17.D

18.(1)他(君主)處罰典衣官,是認為他疏忽了自己的事情。

(2)所以子之假託賢名來篡奪君位,豎刁、易牙藉着君主的慾望來侵害他們的君主。

(3)羣臣露出本*,君主就不會受矇蔽了。

【解析】

14.

試題分析:實詞題目近些年考核有難度加大的趨勢,一般刻意迴避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並且考題選項中夾雜出現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的正確與否。A.徒:只是、僅;B.聽:聽任;D.要:迎合。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題需要逐項分析。A項,“則”前是連詞,表承接,後是連詞,錶轉折;B項“所”前是“用來……的”,後是“……地方”;C項,“之”前是結構助詞,的,後是結構助詞,取獨,無實義;D項,“於”都是介詞,對於。做此類題目,要着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對於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於高考重點考的18個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淺易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有了一定的語感,讀到該停頓之處,就會自然而然地停頓,不必苦思。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語法結構、邏輯規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當然還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鑑:找名詞、找動詞、看標誌、注意句式、注意修辭等,斷句時應結合上下文,緊緊抓住“曰”“雲”“言”等字,切記,常用虛詞是標誌,常見如下: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本句,可以譯成:君主有兩種禍患:任用賢人,臣下就會依仗賢能來脅迫君主;隨便推舉,就會敗壞事情而不能成功。據此可以斷句。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7.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時,閲讀一定要細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閲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微末節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後倒置,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D項錯,“子之”投的是燕王。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要掌握以下關鍵字詞的翻譯:(1) 其、罪、失;(2)故、奪、因、侵;(3)見、素、蔽。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明君用來控制臣下的,不過是兩種權柄罷了。兩種權柄就是刑和德。什麼叫刑、德?回答是:殺戮叫做刑,獎賞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罰而貪圖獎賞,所以君主親自掌握刑賞權力,羣臣就會害怕他的威勢而追求他的獎勵。君主是要靠刑德來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丟掉刑賞大權而讓臣下使用,那麼君主反而會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 田常向君主請求爵祿而賜給羣臣,對下用大斗出小鬥進的辦法把糧食施捨給百姓,這就是齊簡公失去獎賞大權而由田常掌握,簡公因而遭到殺害。子罕告訴桓侯説:“獎賞恩賜是百姓喜歡的,君王自己施行;殺戮刑罰是百姓憎惡的,請讓我來掌管。”於是宋桓侯失去刑罰大權而由子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挾制。田常僅僅掌握了獎賞大權,齊簡公就遭到了殺害;子罕僅僅掌握了刑賞大權,宋桓侯就遭到了挾制。所以當代做臣下的如果統攝了刑賞大權,那麼這代君主將會遭受到比齊簡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險。所以被劫殺被矇蔽的君主,一旦同時失去刑賞大權而由臣下執掌,這樣還不導致危亡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

君主想要禁止奸邪,就要審查刑和名是否相合。刑和名,就是所説的話和所做的事。做臣下的發表一定的言論,君主根據他的言論授予相應的職事,專就他的職事責求他的功效。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言論,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言論,就罰。所以羣臣言大功小的要罰;這不是要罰小功,而是要罰功效不符合言論。羣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罰;這不是對大功不喜歡,而是認為功效不符合言論的危害超過了所建大功,所以要罰。從前韓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見他冷,就給他身上蓋了衣服。韓昭侯睡醒後很高興,問近侍説:“蓋衣服的是誰?”近侍回答説:“掌帽官。”昭侯便同時處罰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處罰掌衣官,是認為掌衣官失職;他處罰掌帽官,是認為掌帽官越權。不是不怕寒冷,而是認為越權的危害超過了寒冷。所以明君駕馭臣下,臣下不能越權去立功,不能説話不恰當。超越職權就該處死,言行不一就該治罪。司守本職,言而有信,羣臣就不可能結黨營私了。

君主有兩種禍患:任用賢人,臣下就會依仗賢能來脅迫君主;隨便推舉,就會敗壞事情而不能成功。越王喜好勇敢,以致民眾大都輕視死亡。楚靈王喜愛細腰,結果 國內有了許多甘願捱餓的人。齊桓公心*妒忌而愛好女*,所以豎刁自行閹割以便掌官內宮。齊桓公愛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兒子的腦袋去進獻。燕王子噲喜歡賢名,所以子之表面上不接受君位。所以君主流露出厭惡情緒的,羣臣就會迅速掩蓋;君主流露出喜好情緒的,羣臣就會假裝能力。君主的慾望表現出來,羣臣的情態 表示就有了依託。所以子之假託賢名來篡奪君位,豎刁易牙藉着君主的慾望來侵害君主。其結果,子噲因兵亂而死,齊桓公死後直到蛆蟲爬出門外也得不到安葬。所以説:不流露喜好厭惡情緒的,羣臣暴露本*。羣臣暴露本*,國君就不會受矇蔽了。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