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

來源:國語幫 1.2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秦滅周祀,並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羣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節選自《賈誼· 過秦論(中)》)

註釋:①元元:善良。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1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士民罷弊            罷:同“疲”,疲憊。

B.秦離戰國而王天下    離:經歷

C.發倉廩              發:打開

D.吏不能紀            紀:記載

12.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南面稱帝”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稱居帝位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釋褐”又可指去官,或辭官。

C.“去收孥污穢之罪”中的“收孥”,古時,一人犯法,妻子連坐,沒為官奴婢,謂之“收孥”。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論*結構清晰,第一段回顧歷史指出秦統一天下是得民心、順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為例,正反對比,突出秦二世之“過”。

B.選文與《過秦論》(上)比較,指出秦取天下與守天下都必須施行仁義,反對統治者“廢王道”,“以暴虐為天下始”的行為。

C.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客觀認識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

D.《過秦論》作為辭賦家的政論文,語言有辭賦特*,講究鋪排渲染,選文也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之奸弭矣。

(2)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

【回答】

10.C

11.D

12.B

13.B

14.(1)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的*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2)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

【解析】

10.

試題分析:聯繫前後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服喪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縞素”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在穿喪服期間,要與後文相連,排除A和D項。“功臣之後”表意完整,意思是“功臣的後代”,不可斷開,故排除B項。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能力。D項,“吏不能紀”源自文章最後一段,文中的語境是“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天下多事”,“吏”的職責是“治理”,而不是“記載”,故“紀”應解釋為“治理”。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本題的D項,“紀”應結合語境解釋。

12.

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幹中的修飾限制成分。B項,“釋褐”指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項,“指出秦取天下與守天下都必須施行仁義”有誤,選文中沒有提到“反對統治者‘廢王道’”;選文第二段提出的觀點是“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意思是“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説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B對文中作者的觀點理解有誤,文中第二段明確説明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實和儘量直譯,找準句中的關鍵字詞和句式。(1)“離”的意思是“背叛,背離”;“飾”的意思是“掩飾,掩蓋”;“弭”的意思是“阻止,消除”。(2)“遁”的意思是“欺騙,逃避”;“蒙”的意思是“蒙受”;“刑戮相望於道”是介詞結構後置句;“苦”是意動用法,意思是“使受苦,陷入苦難”。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秦統一天下,吞併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的慕風向往,為什麼會像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一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着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事不止,*民疲憊。如今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着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併,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説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捱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才能的表現。這就是説勞苦*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服喪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税,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的*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毒,賞罰不得當,賦税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正處於危難之中。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