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12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

來源:國語幫 1.4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12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12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假物取譬,謂白馬為非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説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矣。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於龍也者,悖。

“且白馬非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術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學而使龍去所教,則雖百龍,固不能當前矣。”孔穿無以應焉。

公孫龍曰:“先生之所以教龍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齊王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齊國無士,何也?’尹文曰:‘願聞大王之所謂士者。’齊王無以應。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君則忠,事親則孝,交友則信,處鄉則順,有此四行,可謂士乎?’齊王曰:‘善!此真吾所謂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為臣乎?’王日:‘所願而不可得也。’

“是時齊王好勇。於是尹文曰:‘使此人於廣眾大庭之中,見侵侮而終不敢鬥,王將以為臣乎?’王曰:‘鉅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尹文曰:‘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為士也然。而王一以為臣,一不以為臣,則向之所謂士者,乃非士乎?’齊王無以應。

“尹文日:‘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有功則賞之,無功則亦賞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齊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觀下吏之理齊,齊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國,信若先生之言,人雖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與?’

“尹文曰:‘言之敢無説乎?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見侮而終不敢鬥,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鬥者,辱也。”謂之辱,非之也。無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為臣也。不以為臣者,罰之也。此無非而王罰之也。且王辱不敢鬥者,必榮敢鬥者也;榮敢鬥者,是而王是之,必以為臣矣。必以為臣者,賞之也。彼無功而王賞之。王之所賞,吏之所誅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賞罰是非,相與四謬,雖十黃帝,不能理也。’齊王無以應。

“故龍以子之言有似齊王。子知難白馬之非馬,不知所以難之説,以此,猶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類。”

                                    (選自《公孫龍子·跡府》,有刪減)

【注】公孫龍:戰國時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提出了“白馬非馬”等論點。“白馬非馬”即白馬不是普通所説的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和個*所具有的內在矛盾,最後得出違背常理的結論。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穿,孔子之裔也     裔:後代

B.交友則信,處鄉則順     處:相處

C.言之敢無説乎      説:根據

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疾名實之散亂    凌萬頃之茫然

B.唯見侮而不鬥,未失其四行也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雖十黃帝,不能理也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D.所願而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11.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説/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B.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説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C.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説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D.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説/先生之行願/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

12.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孫龍是先秦時能言善辯的一個名士,他提出了“白馬異於馬”的學術觀點,而且他認為自己的學術成就主要在這個方面。

B.孔子的後人孔穿對公孫龍非常仰慕,想拜他為師,但孔穿拜師的前提條件是公孫龍必須放棄“白馬異於馬”這個觀點。

C.文章中公孫龍借齊王與尹文的對話,取譬喻理,旨在論*孫穿熟習儒術卻否認“白馬異於馬”的觀點是荒謬的,是不符合邏輯的。

D.孫穿質疑公孫龍的“白馬異於馬”的觀點,他認為公孫龍無非是喜好“士”的名稱,卻不能真正辨別“士”的概念的類別。

第二卷

四、完成下列題目。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先生之所以教龍者,似齊王之謂尹文也。(3分)

 

(2)鉅士也?見侮而不鬥,辱也!辱則寡人不以為臣矣。(4分)

 

(3)今有人君,將理其國,人有非則非之,無非則亦非之。(3分)

【回答】

9.B  10.D  11.C   12.D

13.(1)先生用來教訓我的東西,有點像齊王對尹文所談的那樣。(得分點:所以、者……也、似、謂)(2)這還算什麼士人?遭受欺負而不敢爭鬥,多麼恥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恥的人,我是決不會用他為臣的。(得分點:鉅、見、辱、以為)(3)現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國家,*有過錯便處罰他,沒有過錯也要處罰他;有功勞便獎賞他,沒有功勞也要獎賞他。(得分點:人君、理、非)

【解析】9.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解釋代入原文語境考察。題中,B項解釋有誤,“處”在這裏是“對待”之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試題分析:題中,D項的“而”都作連詞,錶轉折,相當於“然而”。A項的“之”雖都作助詞,但前者置於主謂之間,取消主謂短語**,可不譯;後者作定語後置的標誌。B項的“也”雖都作助詞,但前者做句末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後者置於句中,表語氣停頓。C項的“雖”,雖都作連詞,但前者表假設,相當於“即使”;後者錶轉折,相當於“雖然”。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1.試題分析:給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題中,文段的大意是:“鄙人住在魯國,在下邊久仰先生的聲譽,羨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來受學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見。但是有點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馬異於馬的學説而已。”其中,動詞“居”的補語“魯”後應斷句。動詞“聞”的賓語後應斷句。活用作動詞的形容詞“高”的賓語“先生之智”後應斷句。動詞“説”(通“悦”)的賓語“先生之行”後應斷句。語氣助詞“矣”是斷句標誌。文言虛詞“者”也是斷句標誌。

12.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比較,以發現異同,確定正誤。題中,D項錯誤在於,此項所説的“無非是喜好‘士’的名稱,卻不能真正辨別‘士’的概念的類別”,不是孔穿的觀點,而是公孫龍的觀點。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3.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所以”相當於“(什麼什麼的)原因”;“者……也”是判斷句標誌;“似”即“好像”;“謂”可譯為“(對誰)説”。第(2)句中的“鉅”通“詎”,表反問;“見”表被動;“辱”作名詞,恥辱;“以為”是兩個詞,即“以之為”,用他為臣。第(3)句中的“人君”即國君;“理”是“治理”之意;兩句中的“非”,用在前面的都是名詞,錯誤,用在後面的都是動詞,處罰、批評之意。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