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

來源:國語幫 3.2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 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雞豚*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 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 至焉。”

18.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百步而後止            或:或者

B.勿奪其時                奪:耽誤

C.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憾:不滿,遺憾

D.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反覆陳述

1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棄*曳兵而走             吾嘗終日而思矣

B.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士大夫之族

C.則移其民於河             學於餘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舉匏尊以相屬

20.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梁惠王對孟子説出自己的困惑之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使得梁惠王認識到自己治理國家的做法和“鄰國之政”沒有本質區別。

B.第四節,孟子先陳述了“王道之始”的做法:不違農時,保護資源,“使民養生喪死無憾”。接着,孟子提出“王道”的根本措施:治民之產,使百姓衣食無憂,使*生活安定, 安居樂業,再進行教化。

C.孟子批評統治者“不知檢”“不知發”,並通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的對比,對梁惠王進行直接批評,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指出統治者實行“王道”時所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D.本文運用了比喻、對比論*的手法,並以排比句式增強文章的雄辯氣勢,加之孟子善於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渾然一體,氣勢恢宏,步步推進,環環相扣。

21.翻譯下列句子。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2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6處)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為天下王。”(《道德經》)

【回答】

18.A

19.A 

20.C

21.(1)只是(他們)沒有(跑)到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3分,“直”“是”“走” 翻譯出來各1分)

(2)(貴族家的)豬*吃人的食物,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檢”、“發“各1分,全句通暢1分)

22.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析】

1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或百步而後止”中“或”指“有的人”。解答本題需要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本篇是課內文言文,一些知識需要學生自己積累。當然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前後兩個“而”都是連詞表修飾。B項,前一個“之”是人稱代詞,後一個“之”與“族”連用,表示某一類人。C項,前一個“於”是介詞“到”,後一個“於”是介詞“向”。D項,前一個“以”是介詞“憑藉”,後一個“以”是連詞“來”。 解答本題需要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20.

試題分析:C項,“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不是對比,而是比喻。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1.

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直”是“只是”;“是”是“這”;“走”是“逃跑”之意。第(2)句中的“檢”指“制止”;“發”指“開倉賑濟”。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22.

試題分析: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閲讀全文,瞭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本題可以按照實詞斷句法,即在讀懂全文,瞭解所點斷文章的大致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找名詞與動詞來組句,先斷開能斷的句子。如:名詞“攻堅強者(人名)、天下”等,動詞“易”;莫柔弱於水(狀語後置局)、莫之能勝(賓語前置句)、無以……(固定句式)、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莫不知/莫能行(句式對稱)“而、以”虛詞等。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誌*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後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文言文翻譯】

梁惠王説:“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説:“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兵器*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藉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麼樣呢?”

惠王説:“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説:“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鼈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鼈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麼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捱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揹着或者頂着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着、凍不着,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説:“‘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説法和拿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説‘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