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武王使人候①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

來源:國語幫 2.2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武王使人候①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武王曰:“其亂焉至?”對曰:“讒慝勝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復往,反報曰:“其亂加矣!”武王曰:“焉至?”對曰:“賢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報曰:“其亂甚矣!”武王曰:“焉至?”對曰:“百姓不敢誹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對曰:“讒慝勝良,命曰戮②;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誹怨,命曰刑勝。其亂至矣,不可以駕矣。”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武王至鮪水,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膠鬲曰:“西伯將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膠鬲曰:“曷至?”武王曰:“將以*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膠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師皆諫曰:“卒病,請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武王果以*子至殷郊,殷已先陳矣。至殷,因戰,大克之。此武王之義也。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適令武王不耕而獲。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殷長者對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武王與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惡告王,不忍為也。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推歷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故因則功,專則拙,因者無敵。國雖大,民雖眾,何益?

(選自《呂氏春秋·貴因》)

【注】①候:偵查,刺探。 ②戮:*。

13.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百姓不敢誹怨       誹:指出過失。

B.武王疾行不輟       疾:快,急速。

C.是令膠鬲不信也     信:相信

D.夫審天者           審:觀測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反報曰:“其亂加矣!”  其皆出於此乎

B.適令武王不耕而獲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C.禹之裸國                鵬之徙於南冥也

D.故因則功,專則拙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B.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C.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D.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國內的*情況,但每次都沒貿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時,才決定對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惡當權、賢德出逃,行*計劃被膠鬲獲知而使殷商有準備的情況下,周武王不戰而勝商紂,根本在於善於順應人心。

C.武王進入殷都後拜見了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後來赴約時卻沒有見到那個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釋,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過舉例論*,闡述了善於順應,依憑外物的人就*向無敵,在這樣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國土廣大、*眾多的統治者,也會被打敗。

17.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則武王固知其無與為敵也。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2)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惡,先陳何益?

(3)若夫期而不當,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回答】

13.C

14.D

15.A

16.B

17.(1)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知道紂王是無法與自己為敵了。善於運用敵方的力量,哪有什麼敵手呢! 

(2)他人(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紂王)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麼用處呢?

(3)至於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説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是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C項,“是令膠鬲不信也”中的“信”如解釋為“相信”意思上講不通,因為前面武王把實情告訴了膠鬲,並讓膠鬲“以是報矣”,此處説如果*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膠鬲沒有信用。膠鬲沒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由語境可以知道“信”應解釋為“誠信,講誠信”。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採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採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C項,可以藉助前後的語境來分析其意思。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題幹要求選出“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A項,第一個“其”,代詞,指代殷商;第二個“其”,表推測,大概。B項,第一個“而”,連詞,錶轉折;第二個“而”,連詞,表遞進。C項,第一個“之”,動詞,到;第二個“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D項,兩個“因”都解釋為“藉助”。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虛詞的辨析方法如下:一、關注詞*差異。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會隨其在句中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明確這一點,不僅能在學習的時候做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答題時也能給我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質。應該説大多數虛詞的用法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積累,多總結,熟練掌握並不難,但對其中一些虛詞的重要用法,如果沒有準確、深刻的認識,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質特徵,便很容易在做題時丟分。四、結合具體語境。考試答題時,面對試卷中陌生的語段,我們一定要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原則,結合具體語境,在準確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判斷相應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切不可機械、盲目。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吾已令膠鬲以*子之期報其主矣/今*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首先將句子帶回原文,結合文意理解大意,按照句意可知,這句話是説“我已經讓膠鬲把*子日到達殷都郊外稟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膠鬲沒有信用。膠鬲沒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然後尋找斷句的標誌,本句可以抓句末語氣詞“矣”“也”,句式“是……也”。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B項,並非不戰而勝。原文有“至殷,因戰,大克之”之句;雖然也有“適令武王不耕而獲”的句子,是作者評論的話。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閲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就可以找到選項對應的內容,然後辨別正誤。

17.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固”,本來;“ 因”,憑藉;“何敵之有”,賓語前置,“有何敵”。第二句中,“為”,多;“所欲”,所希望的事情;“所惡”,所厭惡的事情;“陳”,同“陣”,擺陣;“益”,用處。第三句中,“期”,約定時期;“信”,守信用;“所以”,……的原因。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動靜,那人回到岐周稟報説:“殷商大概要出現混亂了。”武王説:“它的混亂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説。“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武王説;“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説:“它的混亂程度加重了。”武王説:“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説:“賢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悦:“混亂還沒有達到極點。”那人又去刺探,回來稟報説:“它的混亂很厲害了!”武王説:“達到什麼程度?”那人回答説:“老百姓都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了。”武王説:“啊!”趕快把這種情況告訴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説:“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叫做*;賢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潰;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叫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亂達到極點了,已經無以復加了。”因此挑選了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名,朝會諸侯時以*子日為期兵至牧野,而紂王被擒獲了。這樣看來,武王本來就知道紂王無法與自己為敵,善於利用敵方的力量,還有什麼敵手呢?

武王伐紂到了鮪水,殷商派膠鬲刺探周*隊的情況,武王會見了他。膠鬲説:“您將要到哪裏去?不要欺騙我。”武王説:“不欺騙你,我將要到殷去。”膠鬲説:“哪一天到達?”武王説:“將在*子日到達殷都郊外。你拿這話去稟報吧!”膠鬲走了。天下起雨來,日夜不停。武王加速行*,不停止前進。*官們都勸諫説:“士兵們很疲憊,請讓他們休息休息。”武王説:“我已經讓膠鬲把*子日到達殷都郊外稟報給他的君主了,如果*子日不能到達,這就是讓膠鬲沒有信用。膠鬲沒有信用,他的君主一定會殺死他。我加速行*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子日到達了殷都的郊外,殷商已經先擺好陣勢了。武王到達以後,就開始交戰,結果把殷商打得大敗。這就是武王的仁義。他人(武王)做的是人們所希望的事情,自己(紂王)做的卻是人們所厭惡的事情,事先擺好陣勢又有什麼用處呢?正好讓武王不戰而獲勝。

武王進入殷都,聽説有個德高望重的人,武王就去拜見他,問他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那個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説:“您如果想要知道,那就請定於明天日中之時。”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卻沒有見到那個人,武王感到很奇怪,周公説,“我已經知道他的意思了。這是個君子啊。他本來就採取不親近自己君主的態度,現在又要把自己君主的壞處告訴您,他不忍心這樣做。至於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説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是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他已經用這種方式把殷商滅亡的原因告訴您了。”

觀測天象的人,觀察眾星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四季,是因為有所憑藉;推算曆法的人,觀看月亮運行的情況就能知道晦日、朔日,是因為有所憑藉;禹到裸體國去,裸體進去,出來以後再穿衣服,是為了順應那裏的習俗;墨子見楚王,穿上華麗衣服,吹起笙,是為了迎合楚王的愛好;孔子通過彌子瑁去見釐夫人,是為了藉此實行自己的主張;湯、武王遇上混亂的世道,面對貧苦的*,發揚自己的道義,成就了自己的功業,是因為順應、依憑外物的緣故。所以善於順應、依憑外物,就能成功,專憑個人的力量,就會失敗。善於順應,依憑外物的人所向無敵。在這樣的人面前,國土即使廣大,*即使眾多,又有什麼益處?

知識點:歷史事件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