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説...

來源:國語幫 6.84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説...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説。”

對曰:“今夫蜀,西闢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羣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②,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選自《戰國策•秦策》)

【注】①三川:韓地,以其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國。③九鼎:九個青銅大鼎,相傳是夏、商、週三代的傳國之寶。

11.下列語句中加線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今夫蜀,西闢之國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B.①臣請謁其故             ②其皆出於此乎   

C.①而天下不以為暴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①以鼎與楚,以地與魏     ②彼與彼年相若也

12.下列語句分別編為四組,最能説明司馬錯伐蜀而不伐韓、周的原因的一項是(   )

①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②西闢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

③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④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⑤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          ⑥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3.下列有關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秦國的攻伐對象應該是蜀還是韓、周的問題上,張儀與司馬錯的意見針鋒相對,張儀的觀點沒有被秦惠王採納,主要是他對張儀“爭名”“爭利”的狹隘觀點表示反對。  

B.司馬錯贊同張儀的有關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論述,但他比張儀分析得更加透徹,更能看到統一該地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擴地富民,還在於獲得輿論支持。  

C.司馬錯認為不能先攻打韓、周,一是因為攻打他們會引起諸侯的反對,使自己陷於矛盾之中,二是考慮到秦國當時的*、經濟等的不利因素。  

D.戰國時代的謀臣大都能言善辯,本文中司馬錯的語言體現出其樸實無華、見解精闢的特點,透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沉着冷靜、深謀遠慮的謀臣形象。

14.把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2)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3)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回答】

11.A

12.C

13.A

14.

(1)不吝惜珍奇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

(2)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鬥。

(3)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啊,可是大王卻不去爭奪它們,反而去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距離帝王之業太遠了。

【解析】

1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解答時,可將已知詞代入未知句中,聯繫上下文特定語境看意思和用法是否合適的方法驗*是否一致。A項“之”都是助詞,的。B項“其”,①代詞,其中的;②語氣詞,表推測;大概。C項“以”,①介詞,把;②連詞,用來。D項“與”,①動詞,給;②連詞,和。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把握文章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常涉及人物行為舉止、 人物主張、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格、人物誌向、人物才智、選文的綜合*八類信息的篩選 ,做題時要在原文中找準區間,把準對象,體情察意,切忌張冠李戴,忌斷章取義,無中生有。①②是張儀陳述舍蜀伐韓、周的。⑥是交代伐蜀勝利後蜀地*的變化情況的。排除這兩項即可。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把握文章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此題的做法如下,先瀏覽選項,確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後具體將選項與文中原句進行比較以發現問題。此類題目的誤區有:事件張冠李戴、時間地點遷移、曲解實虛詞等。A項“對張儀‘爭名’‘爭利’的狹隘觀點表示反對”錯。原文的“爭名”“爭利”是張儀的比喻,希望説服秦惠王。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愛,吝惜;以致,用來招致。(2)內,打獵;務,從事,致力於;鬥,使……爭鬥。(3)“焉”它們;“顧”,反而,卻;“去”,距離。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司馬錯與張儀在秦惠王面前爭論(戰事)。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而張儀説:“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説:“讓我聽聽你的意見吧。”

張儀回答説:“……蜀國,只是個偏僻的西方小國,是那裏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領。我們(即使)勞民傷財發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業。我聽説,‘要爭名就要在朝廷裏爭,要爭利就要在市場上爭。’而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啊,而大王卻不去爭奪它們.反而去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太遠了。”

司馬錯説:“不對。我聽説過,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開拓疆土;要想兵力強盛,就必須讓*富足;要想稱帝稱王,就要廣施恩德。有了這三方面的條件,帝王之業也就隨之而來了。現在大王的地盤小,百姓窮,所以我希望能從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國,確實是個西方的偏僻小國,是戎狄部族的首領,而且他們內部還有像夏桀和商紂統治時發生的那種禍亂。如果讓秦國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讓豺狼去追趕羊羣一樣容易。泰國得到蜀國的土地就能擴大領土;得到蜀國的財富足以使我們的百姓富裕;這一仗不需要死傷很多人,卻能很快使蜀國順服。這樣我們攻克了一個國家,而天下人卻不認為我們殘暴;我們得到了蜀國的全部財富,諸侯們卻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説,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在攻打韓國,威逼天子,這種事名聲很壞,而且未必能得到什麼好處。(攻伐無罪的韓國)還會落個不義的壞名聲,去攻打天下人都不贊成攻打的國家,是很危險的!請讓我説明危險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國共同尊崇的王室,齊國是同韓國、周王室結盟的國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將要失掉九鼎,韓國知道自己將丟失三川,它們兩國一定會齊心合力,去借助齊國和趙國的力量,並向楚國和魏國請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給楚國,韓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沒法阻攔的。所以我説伐韓攻周是有風險的,不如攻打蜀國穩妥。”秦惠王説:“説得對!我聽你的。”

於是,泰國就起兵攻打蜀國,經過10個月的征討,終於佔領了蜀地。蜀國國君改稱蜀侯,奏國又派陳莊去作蜀侯的國相。蜀國既已隸屬於秦國,秦國便更加富強起來,而且更加輕視天下諸侯。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