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現代法學的“洋翰林”——程樹德程樹德先生曾獲舉人功名,後留學於日本,畢業於日本法...

來源:國語幫 2.1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現代法學的“洋翰林”——程樹德程樹德先生曾獲舉人功名,後留學於日本,畢業於日本法...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現代法學的“洋翰林”——程樹德

程樹德先生曾獲舉人功名,後留學於日本,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法律科回國後通過 留學生授職考誡,賜予法政科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

先生十歲喪母,孤苦無依;勤奮自學,通育達蘭,熟讀經史,博覽羣書。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歲,首部著作《*私法》七卷問世;1919年,《漢律考》七卷問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這是樹德先生平生最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於1935年再 版,後又重版兩次。此著廣收從公元前2世紀起至公元后7世紀間歷代已經散失了的法 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關資料,並作了綜合考*與論述。以十年之功,編成《九朝 律考》二十卷,三十餘萬言。參考書藉凡數百種,內容包括漢律考、魏律考、晉律考、南北 朝律考(樑、陳、後魏、北齊、後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據與論*。新*成立前,此書在國外已有多種譯本=在國內列入大學教材,現在仍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讀參考書 目,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程氏有云:“餘嘗謂有清一代經學詞章遠軼前軌,獨律學闕 馬不講。紀文達編幕《四庫全書》,政書類法令之屬僅收二部,存目僅收五部,其按語則謂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所錄略存梗概,不求備也。此論一創,律學益微。將清代統治者不重視法律因而造成律學衰落之弊病予以發微,影響深遠。1955年重版時,商務印書館編審部曾評價雲:“該書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法律史而言,不但可以供研 究我國法律變遷沿革的人作參考,而且也是研究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料。”

1928年,《*法制史》問世。這是為京師法科學生所編的教材。上溯黃帝,下逮有清,以簡括之筆,闡述歷代法令及刑制的發展。1931年,《比較*私法》出版。 1933年,《説文稽古編》出版。先生在敍迷著述旨趣時曾雲:“*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檢閲舊藏《説文解字》諸書,頗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説文稽古編》之作。”從文字之形成,窺上古逸史與其社會之情狀,是此書的創造*探索之所在。新*成立後,曾由商務印書館再版。

由於多年*苦工作,積勞成疾,1933年,樹德先生患血管硬化症。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大學等高校陸續南遷,先生失去教職,從此經濟來源斷絕,處境悽慘,衣食不完。在日偽統治時期,先生病無醫*,生活無着,子女多而幼弱,因而困窘不堪,至病況不斷惡化,最終癱瘓。在病中,先生著成《論語集釋》四十卷。這也是先生最後一部重要 著作。為弘楊中華固有文化,以“目難睜不能視,手顫抖不能書”之病弱殘軀,自己口述,親戚筆錄,歷時九年,《論語集釋》終於在1942年脱稿。所引書目六百八十種,全書共一百四十萬言。此書為研究《論語》之學者提供了自漢至清的詳盡資料。又對《論語》之訓詁註釋有充分考*,用各家學説闡明孔子的思想本盾,為譯註、研究《論語》的學者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提供了廣泛的根據。

                                      (摘編自邸永君《“洋翰林”——*現代法學大家程樹德》)

相關鏈接

①夫文化者,國家之生命;思想者,*之傾向:教育者,立國之根本,凡愛其國者, 未有不愛其國之文化。思想之鵠,教育之程,皆以是為準。反之而毀滅其文化,移易其思 想,變更其教育,則必不利於其國者也。著者以風燭殘年,不惜汗蒸指皸之勞,窮年矻矻 以為此者,亦欲以發揚吾國固有文化,間執孔子學説不合現代潮流之狂喙,期使國人之舍 本逐末、徇人失己者俾廢然知返。餘之志如是而已。

(程樹德《論語集釋.自序》)

②程樹德是*近代法律史學科的莫基人之一,他的《九朝律考》一書,與沈家本的 《歷代刑法考》一起,為*近代法律史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九朝律考》對唐以前的 漢、魏、晉、樑、陳、後魏、北齊、後周、隋等九個朝代的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獻進行了考*、梳 理和甄別,從中採摭了內容豐富的律、章程、令、科、比、故事、謂、條等法律資料,一定程度 上恢復了這九個朝代法律發展的大體面貌。對每一個朝代律令狀況的具體考*十分細緻,以 “漢律考”為例,涉及律名考、刑名考、律文考、律令雜考、沿革考、春秋決獄考、律家考等8個方 面。為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朝代的法律制度和思想等提供了基本素材:勾勒出了* 古代法律發展的“律系表”。

(何勤華《程樹德與< 九朝律考>》)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文章按時間順序,寫了程樹德所經歷的苦難,少年喪母,晚景困窘,身患重疾,國家動盪,也介紹了他的主要著作,詳略得當。

B. 光緒三十二年,七卷本《*私法》出版,這是程樹德第一部作品,他當時年僅29歲, 從此他的作品陸續問世,一生著作等身,澤被後世。

C. 程樹德的《九朝律考》面世以來多次再版,而且在國外也有多種譯本,此書具有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力,曾被列入大學教材.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D. 程樹徳作為*近代法律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在法學領域取得很大的成就,為*近代法律史學作出巨大貢獻,同時在經學上也有貢獻,如《論語集釋》等。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私法》完成以後,程樹德把研究領域從*轉人國內,轉而對*古代的法律進行深人研究,用十年的功夫,完成了對九個朝代法律的考據和論*。

B. 在程樹徳看來,清朝在經學、文學方面都能夠超過前代,但在法律領域卻一片衰微,究其原因,皆在於紀昀編輯《四庫全書》時對律學的有意貶抑。

C. 程樹德為法學*的學生編寫的《*法制史》,從黃帝時期的法律科令、刑法制度—直論述到淸朝時期,詳盡地勾勒出*法制的發展脈絡。

D. 根據文宇的形成,窺察上古社會的信息,以補古史之缺,程樹德創制的“因字求史”的治學方法,為他研究 《説文解字》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E. 程樹德《九朝律考》《論語集釋》為有關研究領域提供了相關資料,並對所涉及的一些內容進行了考*,為後_學者的研究提供素材或依據。

12.程樹德是一位多產的大家,他蔚然大成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回答】

10.C

11.AE

12.①幼學功底,海外視野。他童年就熟讀經史,博覽羣書,加之留學日本,開闊視野,深廣的學養促進了他後來的大成。②耽溺古籍,文化擔當。他*喜古籍,從《説文解字》中司出新方法,又有強烈的文化使命感,痛惜國學之不振,編撰出《論語集釋》。③秉*勤奮,意志強大。他童年就具有通宵達旦的勤奮精神,晚年面對痾又不屈服,這是他能取得大成就的內在因素。④注重考*,詳盡細緻。他對各種文獻、資料等加以考*,完成有關著作。

【解析】

10.試題分析:C項對文意理解錯誤,“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不當,根據原文“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這是樹德先生平生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可知,《九朝律考》只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點睛:這道題綜合*比較強,既涉及到了對傳主精神品質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對文章主旨的探究,其中A項分析文章的寫作順序、材料安排特點,B項概括傳主的寫作情況,C項列舉傳主的重要著作及影響,D項概括傳主的成就、學術地位及貢獻。解答這類體的方法是:①解讀標題,確定文體,找出傳主,聯繫現實思考傳主的人生及經歷;②快速通讀全篇,抓住中心句關鍵句理清全文結構;③認真品讀重要段落,把握傳主精神品質,概括作者觀點態度評價;④細緻咀嚼重要語句,總結文章手法技巧;⑥將選項與原文對照,一一排除得出*。

11.試題分析:B項,“皆在於紀昀編輯《四庫全書》時對律學的有意貶抑”説法過於絕對,由原文“將清代統治者不重視法律因而造成律學衰落之弊病予以發微,影響深遠”可知,《四庫全書》只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C項,“詳盡地勾勒出*法制的發展脈絡”不當,由原文“1928年,《*法制史》問世。……以簡括之筆,闡述歷代法令及刑制的發展”可知,是“簡述”,不是“詳盡”勾勒。D項,因果倒置,“為他研究《説文解字》提供了一個新方向”不當,由原文“*耽古籍,不能自已,偶檢閲舊藏《説文解字》諸書,頗悟‘因字求史’之法,遂有《説文稽古編》之作”可知,“因字求史”的治學方法是程樹德先生在研讀《説文解字》等藏書時悟出的。

12.試題分析:文章開篇就説程樹德先生“留學於日本,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法律科”,表明他有開闊的視野;從小“勤奮自學”“熟讀經史,博覽羣書”,可見他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先生在敍迷著述旨趣時曾雲:‘*耽古籍,不能自已……’”表明先生喜歡閲讀古籍;一生筆耕不輟,晚年“由於多年*苦工作,積勞成疾”“在病中,先生著成《論語集釋》四十卷”,表明先生稟*勤奮,意志強大;他認為“夫文化者,國家之生命;思想者,*之傾向……”表達出強烈的責任心;“《九朝律考》對唐以前的 漢、魏、晉、樑、陳、後魏、北齊、後周、隋等九個朝代的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獻進行了考*、梳理和甄別……”表明先生注重考*。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