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各題。大一統: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這是古今學人的基本共識。洪...

來源:國語幫 2.8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各題。大一統: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這是古今學人的基本共識。洪...

閲讀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後各題。

大一統: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

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這是古今學人的基本共識。洪邁《容齋隨筆》就曾言道:“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這種對諸葛亮的評價代表了*傳統的主流觀點。除了仁義禮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外,諸葛亮人格中其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

三國時代是一個**的時代,亦可以看作是各個文化集團都在進行着的國家統一事業的時代。以此視角觀之,諸葛亮的南征與北伐則格外引人注目。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既表現對於君王的忠誠,更表達對於*山一統的渴望。前《出師表》強調:“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 ,統一意志堅決。後《出師表》一開篇就説:“王業不偏安!” 並表達為了一統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決心。

儒家大一統的社會理想,一是理論觀念的表達,一是實踐行為的表現。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重要環節,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典籍《禮記·王制》既記述了天子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縱向的結構體系,也描述了東西南北中的空間格局,這是據於天下太平語境的規定。諸葛亮處在一個亂世,天下並未一統。諸葛亮的治國平天下,就是實現國家的統一。其於亂世的治國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統之策。

大一統之於諸葛亮,是長時段歷史的積澱與文化的塑造。無論是作為意識、觀念,抑或傳統,甚至是一種基因,都是被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

這種文化基因,在前軸心時代即形成胚胎。黃帝行德政,諸侯皆歸之,“撫萬民,度四方” ,“監於萬國,萬國和”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局面的形成,這種一統是制度上的統一,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這種大一統的文化一脈相承,為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軸心時代,諸子百家競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以應對周代國家體制危機。無論是儒家的一統於道德仁義,法家的一統於帝王*,還是道家一統於自然尊奉,他們對於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的主張卻是整體認同的。大一統是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和歷史主題。

漢武帝通過對匈奴的戰爭,穩定了大漢*山;另一方面則通過一系列策略,解決了封國問題。正是在這樣的統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的大一統思想出籠了。他強調作為帝王統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為遠方的族羣,向*的職貢就是義。國家這樣的施恩越多,其領屬的天地就越寬廣遼遠,而遠方的職貢也就越多,與大一統國家的關係就越近。這時,族羣關係被納入了大一統的國家意識。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豪並起。” 威脅一統的因素再次明顯地凸顯出來。過去的史學家往往關注的是魏、蜀誰為正統問題。假如我們放棄正統説,而改為大一統説,則曹魏和蜀漢都是天下統一的追求者,同樣都是大一統的天下觀的實踐者。曹*“挾天子以令諸侯” ;對於烏桓和匈奴,採用了武力征服與和親的雙重形式,維護了晚期東漢王朝的基本穩定。可以説,這是據亂世、求一統之曹*的方式。而諸葛亮主導下的蜀漢,強調“王業不偏安” ,則具有更強的統一慾望。

對於民族關係,諸葛亮始終採取的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這與曹*以征伐為主的策略大為不同。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強化了西南區域的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帥而用之” ,用當地的領袖治理,南征後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權,體現出對於南中各族的信任。同時,這種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對於共同文化的尊崇。據《華陽國志》載:諸葛亮“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 。這是一種以圖像文獻對於民眾進行國家與地域關係的教育行為,即地方文化隸屬於主流文化的教育,這在任何時代都是十分必要的。諸葛亮南征及其對西南邊地的治理,與北伐一樣,可以説是對大一統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踐行。

(節選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大一統”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儒家典籍《禮記·王制》通過記述天子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縱向的結構體系及東西南北中的空間格局,最早對大一統的社會理想進行了規定。

B.黃帝“撫萬民,度四方” ,“監於萬國,萬國和” ,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局面,這種制度上的統一,是中華文化大一統思想的發端。

C.大一統是軸心時代的時代精神和歷史主題,諸子百家為應對周代國家體制危機,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張:“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

D.董仲舒等人把族羣關係納入了大一統的國家意識,為漢武帝征服匈奴,穩定大漢*山,解決封國問題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強調“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 “王業不偏安!” 既為了實現其統一*山的社會理想,也是為了實現其儒家的人格理想。

B.諸葛亮的大一統,作為一種意識、觀念,是長時段歷史的積澱與文化的塑造的結果;作為一種基因,則是被後代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

C.曹*和諸葛亮都是天下統一的追求者,同樣都是大一統的天下觀的實踐者;但曹*因“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不被認為是正統。

D.對於民族關係,諸葛亮始終採取的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的和平策略,強化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而不是像曹*那樣採用武力征服的策略。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洪邁認為諸葛亮除了仁義禮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外,其人格中具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他對諸葛亮的這一評價代表了*傳統的主流觀點。

B.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豪並起” ,威脅一統的因素再次明顯地凸顯出來,三國這個**的時代,也是各個文化集團都在進行着的國家統一事業的時代。

C.在軸心時代,諸子百家雖然整體認同大一統的觀念,但他們主張一統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儒家一統於道德仁義,法家一統於帝王*,道家一統於自然尊奉。

D.諸葛亮對待西南區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帥而用之” ,在此基礎上,強化了其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以獨特的方式踐行了儒家大一統的理念。

【回答】

1.B

2.A

3.A

【解析】

試題分析:

1.題幹要求選出對“大一統”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A項“最早對……進行規定”是無中生有;C項“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張”錯誤,原文是“競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D項董仲舒等人的大一統思想出現在漢武帝統一之後。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義的題目,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閲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聯繫題幹,此題的A項“最早對……進行規定”是無中生有;C項“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張”錯誤,原文是“競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D項董仲舒等人的大一統思想出現在漢武帝統一之後。

2.題幹要求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B項從文意看諸葛亮的大一統基因,被他之前的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C項説曹*“不被認為是正統”與原文“假如我們放棄正統説”相悖;D項完全否定諸葛亮的武力征服,而原文説“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B項從文意看諸葛亮的大一統基因,被他之前的歷史一再肯定的結果;C項説曹*“不被認為是正統”與原文“假如我們放棄正統説”相悖;D項完全否定諸葛亮的武力征服,而原文説“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

3.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先找出選項所在文章語段,A項“諸葛亮人格中具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的觀點是本文作者的,而不是洪邁的觀點。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是“下列各項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根據文本第一節內容“除了仁義禮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外,諸葛亮人格中其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可知,“諸葛亮人格中具有鮮明的儒家大一統的文化稟賦”的觀點是本文作者的,而不是洪邁的觀點。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