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觀念,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但這一正確的觀...

來源:國語幫 8K

問題詳情: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觀念,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但這一正確的觀...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觀念,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但這一正確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延續和發展。正因為人還不具備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對自然的敬畏不可能沒有消極的一面。在異常氣候和自然災害面前,先民們往往以不變應萬變,消極地等待它們自生自滅。如在洪水面前只能祈求天神息怒,盡職的官員甚至跳入洪水,期望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天的憐憫。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即使先知先覺的人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也找不到消除這些不利因素的途徑。特別是在巨大的人口壓力面前,生產更多的糧食成了頭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只能聽之任之。

——摘編自葛劍雄《*傳統生存智慧與生態觀》

材料二  狩獵是自古以來到處都存在的活動,而毛皮貿易也一直是市場上的一項重要交易。但是,以往以生計為主的狩獵活動和毛皮交易市場的地方屬*,對生態的影響並不明顯。近代以後,古老的狩獵活動發生了*質上的變化,“歐洲人和*人對獸皮、毛皮和象牙的需求給狩獵產品賦予了前殖民時代沒有的新的經濟價值”,而對野生動物製品的渴望驅使被稱為“*經濟先驅”的商人和資本家們深入內陸,開拓邊疆,對毛皮的追逐成為歐洲人在北美大*處擴張的內在驅動力之一為了組織大規模的毛皮貿易,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當地的狩獵者也被納入殖民者的毛皮貿易網絡之中。近代世界經濟中的這項貿易具有典型的掠奪*,商人和捕獵者們在一個地方儘量捕獵,直到在經濟上無利可圖為止,然後換一個地方。當19世紀的狩獵者開始使用對動物更有殺傷力的武器裝備以後,狩獵和毛皮貿易對野生動物的掠奪*就充分地暴露出來了,獵人和商人們所考慮的是“最大數量的眼前收穫,根本不去考慮怎樣保存資源”。商業*的狩獵很快使相關的動物處於滅絕或瀕危境地。

——摘編自俞金堯《資本主義與近代以來的全球生態環境》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説明古代*生態觀的貢獻與侷限。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以來全球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的原因。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

【回答】

(1)貢獻:先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理*的相對先進的生態觀,有利於他們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也有利於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

侷限: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這種生態觀不可能上升到自覺的程度,因而不可避免存在消極的一面。

(2)原因:早期的商人和殖民者所從事的掠奪活動;內陸探險活動的深入;工業*產生的消極影響;商業*的狩獵活動頻繁。

(3)認識: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重意識;進行全民環境保護安全的教育和宣傳。

【詳解】

(1)根據“荀子曾提出‘天行有常’的觀念,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可知*古代先民形成了理*的相對先進的生態觀,這種觀念的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根據“即使先知先覺的人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也找不到消除這些不利因素的途徑。特別是在巨大的人口壓力面前,生產更多的糧食成了頭等大事,因此而造成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只能聽之任之”可知在科技和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先進的生態觀也沒有在實踐中發揮真正重要的作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只能聽之任之,存在消極的一面。

(2)根據“殖民者建立了多家毛皮公司,而當地的狩獵者也被納入殖民者的毛皮貿易網絡之中”、“商人和捕獵者們在一個地方儘量捕獵,直到在經濟上無利可圖為止”、“商業*的狩獵很快使相關的動物處於滅絕或瀕危境地”並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隨着新航路的開闢,經濟的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以及索取的能力大大提升,特別是隨着殖民活動的擴展和工業*的開展,商業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

(3)根據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發展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並重,經濟的發展不能建立在犧牲環境的基礎上,必須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從環境保護宣傳、環境保護措施等各個方面着手。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