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凌舉孝廉,為發乾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

來源:國語幫 1.3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凌舉孝廉,為發乾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凌舉孝廉,為發乾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相掾屬。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轉在青州。後從曹休徵吳,與賊遇於夾石,休*失利,凌力戰決圍,休得免難。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民之歡心。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户,遷車騎將*、儀同三司。

是時,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凌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凌為太尉,假節鉞。凌、愚密協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凌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凌*謀滋甚,遣將*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到丘頭,凌面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凌,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凌至項,飲*死。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朝議鹹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

(節選自《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鍾傳第二*》)

1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

 B.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

C.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

D.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

12.下列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     )

A.《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三國曆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B.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7),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這部書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所謂“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C.《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也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是優秀的歷史散文著作。

D.《戰國策》是記載西周、東周及各諸侯國曆史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説。經西漢劉向整理,共33篇。

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凌因受曹*賞識進入丞相府,長期對東吳作戰,歷任兗州刺史、青州刺史、揚州刺史、 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賞,最後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圖謀廢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長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兒子王廣商量此事,王廣表示贊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黃華和楊弘將王凌*之事報告了宣王司馬懿,司馬懿親自率**。眼看大勢已去,王凌投降,後在項城服毒自殺。

D.王凌政績突出,*功顯赫,也有榮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實際,招來了大禍,宗族遭誅,自己死後遭陳屍斫棺之辱,真是糊塗啊。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

(2)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

【回答】

11.C

12.B

13.B

14.

(1)剛到豫州時,王凌表彰當地先賢的後代,求訪沒有顯達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聲譽極好。(“旌”翻譯為“表彰”1分,“顯”譯為“顯達”1分,“條教”譯為“法規教令”1分,“意義”譯為“美名,聲譽”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應該像過去典籍上記載的那樣受罰。於是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劈開棺材,在鄰近的市肆暴屍示眾三日。又將他們的印綬、朝服一起燒掉。(“宜”譯為“應該”1分,“發”翻譯為“打開、挖開”1分, “暴屍於所近市”狀語後置句1分, “所近市”譯為“鄰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可根據句意內容,從主謂關係、動賓關係及文言標誌*詞語斷句,例如,本題中可根據幾個動作先後“先”“又”斷句,還可以根據名詞作主語或賓語斷句,例如“大*”“凌”;文言虛詞斷句,例如“乃”等。C項,宣王將中*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故選C。

【考點定位】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技巧點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藉和語境(上下文)的關係,作出相應調整,然後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

12.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B項,“這部書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所謂“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表述錯誤,這是《資治通鑑》的內容及作用。所以選B。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閲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複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例如選項B就把《史記》和《資治通鑑》弄混了,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13.此題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王廣不同意,他認為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為災禍的開始。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例如選項B就犯了顛倒是非的錯誤。

14.此題考查翻譯問句的能力。譯文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旌”翻譯為“表彰”;“顯”譯為“顯達”;“條教”譯為“法規教令”;“意義”譯為“美名,聲譽”“宜”譯為“應該”;“發”翻譯為“打開、挖開”;“所近市”譯為“鄰近的市肆”。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中狀語後置句“暴屍於所近市”,翻譯時,應按照正常的語序翻譯。

【參考譯文】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縣人。王凌被舉薦為孝廉,任發乾縣長,逐漸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職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徵召他為丞相府屬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為散騎常侍,調出京都任兗州刺史,和張遼一起到廣陵*孫權。到*邊,夜裏颳起大風,孫權大將呂範等部的船隻漂到了長*北岸。王凌和眾將領出迎痛擊,斬殺和俘虜許多敵人,繳獲許多敵人船隻,立下戰功,被封為宜城亭侯,轉任青州刺史。後隨從曹休徵伐東吳,在夾石與敵*遭遇,曹休*隊失利,王凌奮力拼死突圍,使曹休倖免於難。又轉任揚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民的歡心。剛到豫州時,王凌表彰當地先賢的後代,求訪沒有顯達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聲譽極好。王凌晉封南鄉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遷升車騎將*、儀仗與三公相同。

當時,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憑藉自己的才能,任兗州刺史,屯兵平阿縣。舅甥倆一同掌握兵權,專權掌握淮南的重大權力。王凌不久調回京都升官當了司空。宣王司馬懿殺死曹爽後,晉升王凌為太尉,並賜予朝廷的符節與斧鉞。王凌、令狐愚祕密商議,認為齊王曹芳沒有君德居於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長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繼位,建都許昌。令狐愚就派部將張式到白馬,與曹彪互相問候,建立聯繫。王凌又派賓客勞精到洛陽,對兒子王廣説了他們的打算,王廣説:“廢立皇帝這是大事,不要成為禍患的開始。”令狐愚又派張式拜訪曹彪,還未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250),熒惑(火星)出現在南鬥星的位置上,王凌説:“鬥中有星可能該出現一位突然顯貴的人物。”這時王凌舉兵廢帝的密謀策劃更加迫切,於是派部將楊弘把他打算廢齊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訴兗州刺史黃華。黃華、楊弘聯名把此事報告給太傅宣王司馬懿。司馬懿立刻率中*沿水路*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帶着尚書王廣向東行,命令王廣寫信曉瑜王凌,同時大*乘其不備迅速到達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勢已去,於是乘船獨自一人出來迎接司馬懿,派部下王彧謝罪,交還朝廷所賜的印綬、節鉞。大*逼近丘頭時,王凌讓人把自己雙手反綁站在水邊請罪。司馬懿奉命讓主簿解開王凌的綁繩,將朝服送還王凌,召見王凌,慰勞他,又還給他印綬、節鉞,再派六百兵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項地,喝毒*自殺。於是司馬懿徹底追查處理這件事。曹彪被賜死,凡與此事有牽連的人物都被滅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認為按照《春秋》之義,齊國崔杼、鄭國歸生都在死後被施以刑戮,毀棺拋屍,這些在典籍上有明確的記載。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應該像過去典籍上記載的那樣受罰。於是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劈開棺材,在鄰近的市肆暴屍示眾三日。又將他們的印綬、朝服一起燒掉。這之後有親友將其屍首掩埋。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