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每小題3分,共12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

來源:國語幫 7.3K

問題詳情:

三、(每小題3分,共12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

三、(每小題3分,共12分)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歟?何其多能也!”子貢曰:“故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將者,且也。不言已聖,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夫聖若為賢矣,治行厲*,*行未立,則謂且賢。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當子貢答太宰時,殆三十、四十之時也。

魏昭王問于田詘曰:“寡人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之乎?”田詘對曰:“臣之所學也。”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乎?”田詘曰:“未有功而知其聖者,堯之知舜也。待其有功而後知聖者,市人之知舜也。今詘未有功,而王問詘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乎?”夫聖可學為,故田詘謂之易。如卓與人殊,稟天*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田詘之言“為聖易 ”,未必能成,田詘之言為易,未必能是;言“臣之所學”,蓋其實也。

聖可學,為勞佚殊,故賢聖之號,仁智共之。子貢問於孔子:“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由此言之,仁智之人,可謂聖矣。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孟子又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已則已,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之聖人也。”又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之者,莫不興起,非聖而若是乎?而況親炙之乎?”夫伊尹、伯夷、柳下惠不及孔子,而孟子皆曰“聖人”者,賢聖同類,可以共一稱也。宰予曰:“以予觀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孔子聖,宜言聖於堯、舜,而言賢者,聖賢相出入,故其名稱相貿易也。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言且聖者,以為孔子聖未就也             就:靠近,成為

B.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                   知:知識

C.言“臣之所學 ”,蓋其實也              實:符合實際

D.聖賢相出入,故其名稱相貿易也           貿:交換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今言且聖,聖可為之故也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B.然則先生聖乎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C.我學不厭,而教不倦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D.以予觀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B.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C.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D.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宰向子貢問孔子是不是聖人,子貢認為孔子己經是聖人,因為上天讓他多才多藝。

B.孔子説的“六十而耳順”,意思就是自己到了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能明辨是非真假。

C.田詘認為,堯在舜還沒有作出功績前就能知道舜是聖人,而一般人等到舜有了功績後才知道舜是聖人。

D.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人,孔子能做到可以做官就做官,做不成官就不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該離開就趕快離開。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閲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如卓與人殊,稟天*而自然,焉可學?而為之安能成?(5分)

(2)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5分)

【回答】

9. B(知,同“智”,智慧。)

10.A(副詞,將,將要。B連詞,表條件,那麼;連詞,表並列。 C連詞,表並列;連詞,錶轉折。D介詞,比;介詞,向。)

11.D(子貢曰:“學不厭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12.A(“子貢認為孔子己經是聖人”錯誤,子貢説將成為聖人)

13.(1)如果卓絕得與一般人不一樣,是稟受天*自然生成的,怎麼能學呢?學習做聖人又怎麼能成功呢?(每句1分,通順1分)

(2)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事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支使,天下太平時出來做官,天下大亂時退去歸隱,伯夷是這樣的人。(每句1分)

參考譯文:

太宰向子貢問道:“孔子是個聖人吧?他怎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回答説:“這本來是上天讓他將成為聖人,又使他這麼多才多藝的。”將,就是將要的意思。子貢不説已經是聖人,而説將要成為聖人,是他認為孔子當時還沒有成為聖人的緣故。成為聖人和成為賢人一樣,要修養磨鍊自己的*行,*行還沒有磨鍊成功的時候,那隻能説是將要成為賢人。現在子貢説孔子將要成為聖人,是因為聖人是可以做到的緣故。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業,三十歲言行合於禮,四十歲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一聽到別人説的話,能夠清楚理解其中的意思。”從“知天命”到“耳順”,學習有了成就,智慧更加通達,這是成了聖人的驗*。還沒有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就不能“知天命”,達到“耳順”的程度,所以就稱之為將要。當子貢回答太宰的問話時,大概是孔子三四十歲的時候吧。

魏昭王向田詘問道:“我做太子的時候。聽説先生有這樣的議論,説‘做聖人容易’,有這回事嗎?”田詘回答説:“聖人是我所要學着去做到的。”昭王問:“這樣那麼先生是聖人嗎?”田詘説:“沒有作出功績之前就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堯對舜的認識;等到有了功績之後才能知道他是聖人,這是一般人對舜的認識。現在我還沒有什麼功績,而王就問我‘你是聖人嗎?’敢問大王你也是堯一樣的聖人嗎?”聖人是可能通過學習做到的,所以田詘説做聖人容易。如果聖人卓絕得與一般人大不一樣,是稟受天*自然生成的,那怎麼能學呢?學習做聖人又怎麼能成功呢?田詘説的“做聖人容易”,未必能夠成功;田詘説的 “做聖人容易”,也未必是對的。他所説的“聖人是我所要學着做到的”,這大概倒是符合實際的。

聖人可以經過學習做到,只是用功的程度更特殊些罷了,所以賢人聖人的稱號雖有區別,但在仁與智方面是共同的。子貢對孔子問道:“您已經是聖人了嗎?”孔子説:“聖人,我達不到,我只是學習從不滿足,教人從不覺得疲倦而已。”子貢説:“學習不滿足,就是智;教人不疲倦,就是仁。有仁又有智,您就是聖人了。”由此説來,具有仁智的人,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孟子説:“子夏、子游、子張,都學到了聖人的一個方面;冉牛、閔子騫、顏淵,他們學到了聖人的各個方面,但程度不深。”這六個人在當時,都具有做聖人的才能,有的略有聖人之才而不全面,有的具備了聖人之才而不夠高明,然而都稱他們是聖人,這説明聖人是可以經過努力學習而達到的。孟子又説:“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輔佐,不是他理想的百姓就不去召喚,天下太平時出來做官,天下大亂時退去歸隱,伯夷是這樣的人。什麼樣的君王都可以輔佐,什麼樣的百姓都可以召喚,局勢穩定可以做官,社會*也可以做官,伊尹是這樣的人。可以做官就做官,做不成官就不做,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該離開就趕快離開,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都是古代的聖人。”孟子還説:“聖人,是百代的師表,伯夷,柳下惠正是這樣的人。因此,聽到伯夷品*的人,貪婪的人廉潔了,懦弱的人也長了志氣;聽到柳下惠品*的人,刻薄的人厚道了,狹隘的人寬宏大度了。他們興起在百代以前,百代以後知道他們事蹟的人,沒有不受感動鼓舞的。難道不是聖人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嗎?更何況親身受到他們薰陶教育的人呢?”伊尹、伯夷、柳下惠比不上孔子,然而孟子都把他們稱為“聖人”,説明聖人、賢人同是一類人,可以共用一個稱號。宰予説:“據我看孔子,要比堯、舜賢良得多。”孔子是聖人,宰予應當説“比堯、舜更聖明”,然而他説“賢”,正説明聖、賢差不多,所以聖、賢這兩個名稱可以互相交換。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