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

來源:國語幫 4.83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説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或白*者為佳,紫黑*次之,淡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説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着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户户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着*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裏,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歎着互答着的説: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説,*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着很濃厚的頹廢的**,所以*的詩文裏,讚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唸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裏,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裏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不過在*,文字裏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1934年8月,在北平。

7.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和藝術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兩項是(      )

A.“故都”兩字明確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意,也暗含着一種文化底藴;“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B.“秋的味,秋的*,秋的意境和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後都採用排比的寫法,從不同的方面説南方之秋有可欣賞之處,襯托出北國之秋的美好。

C.本文是寫景文。第12自然段*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作者似乎是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這與“故都”題旨不符。

D.開篇和結尾均提到“南國之秋”,並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對比。對比的目的明確,即抑彼揚此,南國之秋勝於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

E.作者將苦*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着一層深厚的主觀**。

8.故都的秋給作者的整體感受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描繪了五幅故都秋天的畫面,請概括這五幅畫面(每幅畫面概括不超過6個字)。

9.作者寫“秋蟬”、“秋雨”雖詳略不同,但表現方法是一致的,請簡要賞析。

10.關於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説法:有人認為是悲秋,但有人認為是頌秋。你認為呢?請説説你的理由。

【回答】

7.A E

8.清、靜悲涼。秋晨小院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9.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故都的蟬和雨與南方的相比,並以南方的蟬和雨來襯托故都的蟬與雨奇。

10.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明確: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 來得靜,來得悲涼。”所以“我”不遠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 一的零頭。”由此可見,作者是愛秋的、戀秋的,是頌揚故都的秋的。

【解析】

試題分析:

7.本題綜合考查文本的內容和技巧。題幹問的是“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和藝術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兩項是”這是五選二的題型,難度還是有的。B項“從不同的方面説南方之秋有可欣賞之處”説法錯誤,應該是“從不同的方面説明南方之秋無可欣賞之處,反襯北國 之秋的美好。頓挫分明又氣勢連貫,表情達意非常充分。”C項“這與‘故都’題旨不符”有誤,應該是“相符”。D項“南國之秋勝於北國”有誤,應是“北國之秋勝於南國”。

【考點定位】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選擇題,因為這道題的五個選項總有兩項或三項是對的,分析這些選項有利於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然後再做其餘三道簡答題。簡答題能在原文中找到*的,儘量在原文中找,勉強用自己的話概括,常常既費力又難答好。從歷年高考試題來看,至少有一道題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這道題要儘量做到一分不丟。自己概括作答的題目則要注意分析題幹及分值設置,推斷得分點,然後找到原文的相關處,前後兼顧,整體把握,精心寫出*。1.找線索,理思路,明確文章主旨。2.析詞語,明情感,挖掘隱含信息。3.抓開頭,重結尾,尋找關鍵語句。4.品語言,悟句意,分析寫作手法。5.觀全文,明哲理,領悟深層意藴。6.按步驟,精答題,獲得理想高分。

8.本題考查景物形象和情感。課文原句:“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統攝全文,是這篇散文的文眼)。然後帥選景物:秋晨所見:破屋 濃茶 小院 碧天 鴿聲 日光 殘垣 藍朵 秋草(視覺 聽覺) 秋槐落蕊 觸覺 秋蟬殘聲:聽覺 秋雨話涼:都市閒人 秋日勝果:棗樹。概括特點:這五幅秋景圖體現了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考點定位】欣賞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技巧基本與詩歌中的物象鑑賞相同。(1)抓物象的外在和內在兩個方面;(2)關注表現手法(託物言志、比喻、擬人);(3)關注作者在文中對物象的外在形象(*、香、味、形)的描寫的詞句,關注文章的對事物(內在)中評價抒情議論的句子(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問模式:怎樣理解某某形象?或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徵?某形象有什麼寓意?答題模式:按總分(分總)來回答。先用一句話從整體上對該人物作出一個定*分析,然後再從幾個方面作定量(特點+例句+表現手法)分析;也可以先從幾個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後再用一句話作總結。如本題可從景物本身的特徵總結。

9.題幹問的是“作者寫‘秋蟬’、‘秋雨’雖詳略不同,但表現方法是一致的,請簡要賞析”這是考查表達特*。作答時先找出相關語句“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着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户户都養在家裏的家蟲”“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可以很明顯看出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然後分析對比的效果,主要就情感方面作分析,將故都的蟬和雨與南方的相比,並以南方的蟬和雨來襯托故都的蟬與雨奇。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鑑賞表達特*題,須從三方面建立起模式:1.構建起關於表達特*(表達技巧、藝術表現)的知識網絡系統模式。如常見的描寫技巧、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種手法技巧的辨認及表達效果,都應在頭腦中建立並儲存起來,同時要在實際練習中不斷地加以強化,培養自己對“表達特*”敏鋭的感知力。2.把握思維模式(1)從五個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辭手法(優先);②表現手法(次之); ③表達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語言表達(④⑤兩個角度考查時,一般有明確的提示)。(2)思考分析時的兩個結合。①解答任何表達特*題必須與文章的中心相結合。沒有純客觀的藝術技巧,任何藝術技巧都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②解答表達特*題應該和語言相結合。語言是文章的載體,不論是評價文章的主旨,還是鑑賞藝術技巧,都離不開對語言的體味、把玩、涵詠。否則,一切鑑賞都是空談。3.規範答題模式。明確概念+具體解釋+簡述好處。其中“明確概念”最為重要。後兩個環節應根據題幹要求具體處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作。如本題運用了對比手法,將故都的蟬和雨與南方的相比,並以南方的蟬和雨來襯托故都的蟬與雨奇。

10.題幹問的是“關於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説法:有人認為是悲秋,但有人認為是頌秋。你認為呢?請説説你的理由”這是一道情感探究題,作答時先明確觀點,然後在文本中找出依據。如本題可由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 來得靜,來得悲涼。”所以“我”不遠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 一的零頭。”可以確定是愛秋、頌秋的,之所以不用明快暢達的筆調來頌秋,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有作者本人特有的憂鬱氣質等有關。

【考點定位】

【名師點睛】觀點式探究題答題步驟:①亮出明確的觀點;②分點列出事實依據;③結合文本或文本的具體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注意語言通順流暢,表述規範。此外,答題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夠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如本題由作者的相關抒情語句可以判斷出作者的情感,之所以不用明快暢達的筆調來頌秋,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還有作者本人特有的憂鬱氣質等有關。傳統文化因子:悲秋的情愫,已成為一種文化浸潤,根植於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內心,影響着他們對秋的體驗。由此可見,散文的鑑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

知識點:現代文學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