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陳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命取...

來源:國語幫 2.2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陳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命取...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陳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十三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習朝廷典故。帝幸*,命取祕*書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進侍講。宣德初,受命直南宮,日承顧問。賜第玉河橋西,巡幸未嘗不從。進侍講學士。正統元年兼經筵官。久之,進翰林院學士。九年入文淵*,典機務。

初,廷議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楊主之。至是榮、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馬愉在內*,禮部援故事請。帝以楊溥老,宜優閒,令循等預議。明年進户部右侍郎,兼學士。土木之變,人心洶懼。循居中,所言多采納。進户部尚書,兼職如故。也先犯京師,請敕各邊精騎入衞,馳檄回番以疑敵。帝皆從其計。

景泰二年,以葬妻與鄉人爭墓地,為前後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輒訐奏。給事中林聰等極論循罪。帝是聰言,而置循不問。循本以才望顯,及是素譽隳焉。

二年十二月進少保兼文淵*大學士。帝欲易太子,內畏諸*臣,先期賜循及高谷白金百兩,*淵、王一寧、蕭鎡半之。比下詔議,循等遂不敢諍,加兼太子太傅。尋以太子令旨賜百官銀帛。逾月,帝復賜循等六人黃金五十兩,進華蓋殿大學士,兼文淵*如故。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帝亦不罪。

英宗復位,于謙、王文死,杖循百,戍鐵嶺衞。

循在宣德時,御史張楷獻詩忤旨。循曰“彼亦忠愛也”,遂得釋。御史陳祚上疏,觸帝怒,循婉為解,得不死。景帝朝,嘗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河南*北大雪,麥苗死,請發帑市麥種給貧民。因事進言,多足採者。

(石)亨等既敗,循自貶所上書自訟,言: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而亨等僥倖一時,計不出此,卒皆自取禍敗。臣服事累葉,曾著微勞,實為所擠,惟陛下憐察。”詔釋為民,一年卒。成化中,于謙事雪,循子引例請恤,乃復官賜祭。

(《明史•陳循列傳》)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

B. 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

C. 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

D. 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祕書機構,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由科舉至翰林,是非常榮耀的,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B. 用帝王年號來紀年是我國古代一種主要的紀年法,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以後都只有一個年號,如“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鈺(景帝)的年號。

C. *古代科舉制度中,鄉試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有做官資格。會試是**組織的考試,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及第者稱為“進士”,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第,第一名稱為狀元。

D. 古代任職授官很有講究,用詞不同,意義也可能不同。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職,“徙、遷、調”是一般的官職調動,“擢、右遷、進”是升官,“謫、遷謫、左遷”是降官,“罷、黜、奪、免”是解除官職。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一些朝臣擁立景帝即位。當時朝中人心恐懼,對立帝之事爭論不休,而陳循採取中間立場,得到景帝器重,升户部尚書,繼而官至少保兼文淵*學士、太子太傅、華蓋殿大學士,就是因違紀有罪,受*劾,也未受追究。

B. 景帝時,他編輯古代帝王的事蹟,命名為《勤政要典》進獻給皇上。他體察民情,好為民排憂解難,當時黃河南岸長*北岸大雪,麥苗凍死,他請求撥庫銀、買麥種給農民。向朝廷進言,多為皇帝採納。

C. 陳循為官比較清正,樂於助人,宣德時期,御史張楷向皇帝獻詩惹惱皇帝,多虧陳循為他説話才得免罪。御史陳祚上奏疏,觸怒了皇帝,陳循婉言為他解脱,使他沒有被處死。

D. 明英宗再次登位,于謙、王文被殺,陳循被刑杖一百,充*鐵嶺衞。後來石亨等人的*謀敗露,陳循在貶謫地申述,于謙終於昭雪,他才被釋放,恢復官爵。

1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也先犯京師,請敕各邊精騎入衞,馳檄回番以疑敵。

(2)循子英及王文子倫應順天鄉試被黜,相與構考官劉儼、黃諫,為給事中張寧等所劾。

【回答】

12.B

13.B

14.D

15.(1)也先侵犯京城,請求朝廷下令各邊關的精良騎兵進京護衞,用快馬傳遞檄文給敵人來(故意)迷惑敵人。(“敕”“馳檄”“疑”)

(2)陳循的兒子陳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府的鄉試被除名,(因為)一齊拉攏(勾結)考官劉儼、黃諫(違法亂紀),被給事中張寧等*劾。(“黜”“構”“為……所”)

【解析】

12.試題分析:給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題中斷句,抓住主語“陛下”“ 羣臣”,正確斷句為:天位/陛下所固有/當天與人歸之時/羣臣備法駕大樂/恭詣南內/奏請臨朝/非特宮禁不驚/抑亦可示天下萬世。

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3.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在平時注意積累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尤其是在課文和課文註釋中出現的有關知識,然後結合文本中該詞的含義進行認*分析,來確定正誤。題中B項,錯誤,年號紀年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開始時一般一個皇帝都有幾個不同的年號。到了後來比如清代,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故也可以用年號來稱其皇帝。如清聖祖玄燁,在位61年只有一個年號“康熙”,故也可稱之為康熙皇帝。年號一般為兩個字,也有三個字、四個字的:如王莽有年號“始建國”,宋代有“大中祥符”(宋真宗趙恆),但比較少見。每一皇帝繼位,重新改元,一般都從次年初開始使用新年號,所以這時一年之內往往會出現有兩三個年號的情況。年號所使用的名詞往往是選用吉祥福祿的字。

14.試題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題中D項,“他才被釋放,恢復官爵”錯誤,由原文“亨等既敗,循自貶所上書自訟,言……”詔釋為民,一年卒。”可知。

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5.試題分析:翻譯文言文語句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析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題中(1) “敕”“馳檄”“疑”;(2) “黜”“構”“為……所”。

點睛: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譯文參考譯文:

陳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十三年,考中進士第一名。授官翰林修撰。他很熟悉朝廷的典章舊例。皇帝駕臨*,命令他拿出國家書庫的書籍到皇帝臨時駐地,於是留用侍臣。

洪熙元年,晉升為侍講。宣德初年,接受命令值班南宮,白天擔任顧問。皇帝賜給他住宅在玉河橋西,巡遊的時候沒有不跟從的。晉升為侍講學士。正統元年,兼任御前講席。過了很久,晉升為翰林院學士。正統九年,進入文淵*,主管機要事務。

當初,朝廷商議天下官吏百姓進言上奏章,都是三楊主持。到這時楊榮、楊士奇已死,陳循和曹鼐、馬愉在內*,禮部援引舊例請示。皇帝認為楊溥年老,應該優閒地生活,命令陳循等人蔘加商議。第二年,晉升為户部右侍郎,兼任學士。土木事變,人人心裏都震盪恐懼。陳循採取中間立場,所進言的事大多被採納。提升為户部尚書,仍像以前那樣兼職。也先侵犯京城,請求朝廷下令各邊關的精良騎兵進京護衞,用快馬傳遞檄文給敵人來(故意)迷惑敵人。皇帝全都聽從了他的計策。

景泰二年,因為埋葬妻子和鄉里人爭奪墓地,前後任巡按御史認為他無理,陳循就斥責上奏他人的過錯。給事中林聰等人竭力*劾陳循的罪狀。皇帝認為林聰的話正確,卻把陳循放在一邊不追究。陳循本來靠才學名望顯耀,至此清白的名譽被毀壞了。

景泰二年十二月,晉升為少保兼文淵*大學士。皇帝想改立太子,心裏畏懼各位內*大臣,事先賜予陳循和高谷白銀一百兩,*淵、王一寧、蕭鎡五十兩。等到皇帝下詔書討論的時候,陳循等人就不敢勸諫,加官兼任太子太傅。不久以太子令旨賜給百官銀兩和絹帛。過了一個月,皇帝又賜給陳循等六個人黃金五十兩,提拔為華蓋殿大學士,仍像以前那樣在文淵*兼職。陳循的兒子陳英和王文的兒子王倫參加順天府的鄉試被除名,一齊拉攏考官劉儼、黃諫,被給事中張寧等人所*劾。皇帝也不追究他們的罪過。

英宗第二次登上皇位,于謙、王文被處死,處陳循杖刑一百,戍守鐵嶺衞。

陳循在宣德時期,御史張楷獻詩觸怒了皇上。陳循説:“他也是忠心愛國。”於是張楷得到釋放。御史陳祚上疏,觸怒了皇帝,陳循婉言為他解脱,使他沒有被處死。景帝時,他曾經編輯古代帝王的事蹟,命名為《勤政要典》,進獻上去。黃河南岸和長*北岸下大雪,麥苗被凍死,他請求用國庫的錢買麥種供給貧民。他根據具體事情進言,有很多加以採用。

石亨等人失敗後,陳循從貶謫的地方上書申辯,説:“天位,是陛下本來就有的。在天和人歸向的時候,羣臣準備法駕和盛大的禮樂,恭敬地到南內宮,上奏章請求陛下親臨朝政。不但皇宮禁地不驚慌,也可以宣示於天下萬世。但是石亨等人僥倖於一時,想不到這些,最後都自取災禍失敗。臣擔任官職幾朝,曾有微薄的功勞,實在是被人排擠,懇請陛下憐憫明察。”皇帝詔命釋放作平民,一年後死去。成化年間,于謙的事昭雪,陳循的兒子援引舊例請求卹典,才恢復官爵賜予祭祀。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