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情在詞外曰...

來源:國語幫 3.19W

問題詳情: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情在詞外曰...

(一)論述類文本閲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劉勰所謂詞外之情即言外之意,這兩句話可以説最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詩的語言的本質。*傳統詩論和傳統哲學愛講“言不盡意”“言有盡而意無窮”,恰恰是重視詩的語言不同於一般非詩的語言的表現,説明了詩的語言乃是以説出的東西暗示出未説出的“無窮之意”。如果語言根本不能表意,那還有什麼詩的藝術可言呢?*是一個詩的國度,所以也特別重視發揮語言的詩*,重視用詩的語言表達無窮之意。詩不能像平常説話或科學的邏輯論*那樣鋪陳展開,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表達儘量多的內涵,所謂的“言約旨遠”“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説的就是這個意思。為了含蓄不露,暗示較多的未説出的東西,詩中的言詞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則,就成為無詩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憶李白》中的兩聯為例具體説明了詩的語言的這一特徵:“例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渭北春天樹,*東日暮雲’,若依散文的語法看,這四句話是不完整的,但是詩人的意思已經完全表達出來了。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東,杜甫看見了暮雲春樹,觸景生情,就回憶起了好友。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餘的了。”

*古典詩中有以詞語為象徵的,如以松柏象徵堅貞;也有以全詩為象徵的,如張九齡的《感遇》“*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就是以丹橘及其經冬不謝的具體形象,象徵詩人高潔的品格,從而使讀者理解詩人的內心想法。*人,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有共同的傳統背景,生活於一個古今一體的“共同體”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理解丹橘的品質,古人張九齡的個體*的東西可以得到今人的理解。張九齡的《感遇》可以説全詩都是用象徵*語言暗示更深遠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全詩寫的是實情實景,然而這些富有象徵*和暗喻*的語言卻指向一個沒有説出的物我兩忘的境界,讓讀者心領神會,恍若身臨其境。

*古典詩中有不少描寫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詩,但*傳統美學思想卻更加崇尚畫意與深遠的境界相結合的詩,崇尚有神韻的詩,而不是崇尚單純形似的詩。王維的《終南別業》詩中有畫,而又在畫的背後隱藏着一種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淵明的《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上是一首描寫田園山水的單純寫景的詩,但僅僅這樣來看待這首詩,則顯然未能真正領略其詩意。這幾句詩在描寫“人境”的現實田園景物時,卻隱藏着語言文字所未説出的超現實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編自張世英《語言的詩*與詩的語言》

1.下列關於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劉勰所説的“情在詞外曰‘隱’”其實是指詩的語言具有暗示*,字裏行間隱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讀者在閲讀時思考、感悟。

B.在日常口語表達和進行嚴密的科學論*時可以長篇大論、反覆鋪陳,而詩的語言則講究“言約旨遠”,用詞越少,其隱含的意旨就越深遠。

C.評判一首古典詩歌藝術的高下,不僅要看直接表達出來的內容,還要看已經説出的言辭對其隱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暗示。

D.“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兩句可以理解為“李白的詩像庾信的詩一樣清新,像鮑照的詩一樣俊逸”,正好體現了詩“言約”的特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詩的語言具有象徵*和暗喻*,*古典詩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寫具體場面或景物的語言進行象徵和暗喻,從而營造深遠的意境。

B.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形象地描繪了自然景象,且“畫”的背後還隱蔽着一種悠然、空寂的境界。

C.杜甫的《春日憶李白》借暮雲春樹表達對好友的思念,張九齡的《感遇》以丹橘象徵詩人高潔的品格,它們都是用全詩進行整體象徵。

D.*傳統美學思想認為那些畫意與深遠的境界相結合、富有神韻的作品應該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寫景物時單純注意形似的作品則相對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語言的特*有多種表現,即便是普通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人們也能從中感悟到未直接表達出的潛在內容。

B.詩的語言往往在已經直接表達出的內容中,還隱含着很多未説出的內容,這一點是詩的語言與一般非詩的語言的重要區別。

C.並非所有的*古典詩歌的語言都具有象徵*和隱喻*,但象徵*和隱喻*語言在*古典詩歌中卻很常見,成為其顯著的藝術特*。

D.陶淵明的《飲酒》通過組合意象來表達超現實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眼前的景象進行反覆鋪陳。

【回答】

1.B    表述太絕對。據第一段“它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表達儘量多的內涵”可知,這是對詩歌創作的要求,而實際上,作家們水平不一,創作出來的詩歌中,並不全是“用詞越少,其隱含的意旨就越深遠”。

2.C    無中生有。無*據表明杜甫的《春日憶李白》用全詩進行整體象徵。“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渭北春天樹,*東日暮雲”只是這首詩的其中兩聯。

3.D    顛倒文意。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需要讀者去想象的,而選項卻説“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眼前的景象進行反覆鋪陳”,違背文意。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