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客遊李賀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謁承明廬①,老作平原客。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

來源:國語幫 2.19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客遊李賀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謁承明廬①,老作平原客。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

閲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客遊

李賀

悲滿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謁承明廬①,老作平原客。

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國。旅歌屢*鋏②,歸問時裂帛。

[注]①承明廬:漢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②*鋏:《戰國策·齊策》載馮諼才華出眾,在孟嘗君門下不甘做下客,因而*鋏而歌,要魚、要車等。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 詩歌標題“客遊”點明瞭詩人的身份,即客居他鄉的遊子,通過標題可以看出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可能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虛寫的手法表現詩人遠在千里之外內心的情懷,“日暖”屬於想象的內容,詩人想象家鄉温暖的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

C. 首聯,下句的“暖”字與上句的“滿”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在客居他鄉的遊子心目中,故鄉永遠是温暖的,永遠是值得依戀的。

D. 頷聯上句中“承明廬”指代當朝統治者,表達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詩人以“平原客”自稱,抒發壯志難酬的慨歎。

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邁、年歲已高”的意思,詩人通過寫自己老邁,表達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之情。

18.唐代詩人崔塗的《春夕》中有:“故園書動經年絕,華髮春唯滿鏡生。”崔詩中的“書”指家信,李詩尾聯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請簡要分析兩者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回答】

17.CE

18.同:二者都借“家信”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異:崔詩主要寫詩人長期不能回家,所以連家信也常年斷絕,春天到來之時看到了鏡中的白髮,表達了韶光易逝的愁苦。(2分)李詩主要寫詩人想入朝為官而願望始終得不到實現,於是想寫封家信告訴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傷。

【解析】

17.C項“下句的‘暖’字與上句的‘滿’字不構成鮮明的對比”錯誤;E項頷聯中的“老”字是“總是”的意思,突出了詩人在外漂泊的時間長,表現了詩人羈旅漂泊和懷才不遇的悽楚與痛苦。

點睛:詩歌鑑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説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此題的兩個選項分別為手法和情感錯誤。

18.本題屬於考查詩歌的對比閲讀。詩歌的對比閲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兩首詩歌,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詩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徵、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題為比較情感的異同,和足以結合詩句進行分析。注意答出相同點:都借“家信”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不同點:杜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李詩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傷。

點睛: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在考場上,題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序言。有的序。三、從詩人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人。要知人論世。四、從詩句,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