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61.(24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東遷後的混亂形勢,表現為...

來源:國語幫 3.3W

問題詳情:

三、材料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61.(24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東遷後的混亂形勢,表現為...

三、材料題:本題共2小題,共40分。

61.(24分)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東遷後的混亂形勢,表現為三個方面:一、周王室喪失了對諸侯國的約束能力。東遷依靠晉、鄭兩國。東遷後,周室僅有洛陽周圍數百里之地,相當於一個小國。春秋初晉國內亂無暇外顧,鄭國*王室權柄。鄭武公死後,平王想立虢公為卿士,因鄭莊公不滿而罷。為取信於鄭國,平王還與鄭莊公交換太子為質,史稱“周鄭交質”。平王死後,桓王又想使虢公執政,鄭莊公派士兵搶收周地温和成周的莊稼,史稱“周鄭交惡”。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戰鬥中鄭*“*中王肩”,天子威信掃地。西周有諸侯定期向王室述職納貢的制度,而春秋時諸侯國不再遵守。被視為執行周禮典範的魯國也不照舊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魯之朝王者二,如京師者一,而如齊至十有一,如晉至二十”,“魯大夫聘周者僅四,其聘齊至十有六,聘晉至二十四”。失去朝貢使王室陷入貧困,甚至要向諸侯“求賻”(要財物助喪)、“求車”、“求金”。

——摘自張豈之《*歷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視周禮,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時代,儘管他對於舊制度認為應該有損有益。在他看來,作為貴族行動規範的禮,不應該僅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禮跟仁的結合。如果離開了仁,禮就沒有意義了。所謂的仁就是“愛人”,是貴族才能具備的一種品德。孔子周遊列國,受到各國的款待,但他沒有得到親自檢驗自己*理想的機會。

 面對當時的實際,墨家要求做到“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當時君主和貴族的奢侈無度,以“去無用之費”。墨家還竭力宣揚天下如能“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由此出發,墨家反對當時以強欺弱的殘酷戰爭。

——摘自白壽彝《*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説明春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與墨家在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主張,並加以簡要評價。(12分)

【回答】

三、材料題

61.(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喪失對諸侯國的約束力;宗法制和禮樂制遭到破壞;生產力發展,諸侯國實力發展不平衡,爭霸戰爭突顯;地主階級逐漸興起,推動諸侯國內部*變動。(8分)

影響:一方面,諸侯爭霸引起社會動盪,給*帶來了重大災難;另一方面,打擊了舊貴族勢力,有利於封建生產關係的確立;等等。(4分)

(2)主張:孔子主張“仁”“禮”結合;重視周禮,主張恢復西周社會秩序。墨家主張官民無貴賤之分;提倡節儉,反對浪費;主張兼愛非攻(反對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4分)

評價:孔子主張實行“仁、禮”,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穩定和維護社會秩序,但在春秋後期奴隸社會逐步瓦解的時代背景下,這種保守主張不利於社會關係變革,無法實現其*抱負。墨家“節儉州兼愛”“非攻”等主張反映了當時普通民眾的願望,有利於促進社會關係的緩和;但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難以實現。(8分)

知識點:古代*的*制度

題型:綜合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