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Ⅱ(非選擇題 共30分)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36.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

來源:國語幫 2.21W

問題詳情:

卷Ⅱ(非選擇題  共30分)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

36.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漢代的一種税收),其以見谷賑給貧人。

——摘自《後漢書》

材料二、兩次鴉片戰爭以後,大量外國商品湧入*各地城鄉。時人指出:“*絲、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斷增加,但價格卻在下跌。”在某些地區,洋紗洋布排擠了土紗土布,使*城鄉出現生產凋敝、經濟蕭條的狀況。外國商品大肆在*傾銷,一方面破壞了*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又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限空間。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場,農作物商品化趨勢加快。

——張豈之《洋務運動與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結構;二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

——何理《中華*共和國史》

新*不同時期國民經濟成分比例示意圖

卷Ⅱ(非選擇題 共30分)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30分)36.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古代農業經濟的特徵。(4分)

(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兩次鴉片戰爭後*社會經濟發生了的變化。(6分)

(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新*成立後經濟體制的兩次深刻變化,並分別指出促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有哪些?(8分)

【回答】

36.(1)特徵: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鐵犁牛耕、精耕細作。受制於自然環境,具有脆弱*。(4分)

(2)*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逐步淪為資本主義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出現了近代商品市場。孕育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走向經濟的近代化)。(6分)

(3)變化:第一次由私有經濟佔優勢變為*經濟佔絕對優勢,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形成;第二次由單一*變為以*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分)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蘇聯模式(或斯大林體制)的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入

(或“十四大”召開)。(4分)

知識點:古代*的經濟

題型:綜合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