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

來源:國語幫 7.77K

問題詳情: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

閲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天理流行,觸處皆是:暑往寒來,川流山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之類,無非這理。……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朱子語類》

材料二  “先生(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外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雲:‘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見不可見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廣大無邊,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藏於密。”

——《傳習錄》

材料三  “心學”是一種高揚“心”亦即人的主體*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作為理學家,王陽明與朱熹同樣以建立倫理學主體*的本體論為目標,同樣鼓吹“明天理去人慾”。然而,朱子與王陽明的思維走向卻大不一樣:程朱以“理”為本體,充分肯定“理”的客觀*和人理*認識客觀的“理”的可能*。但是,“理”哲學更多地突出了超感*現實的先驗規範,而沒有給人以應有的地位。對於它來説,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慾支配的客體,而不是具有自主*、能動*的主體。而“心”哲學則以心為主體,從而導出了人的主體*這一主調。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1)依據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觀點。(3分)

(2)依據材料二,概括王陽明的主要觀點。(2分)

(3)依據材料三,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朱熹理學與王陽明心學的異同。(6分)

【回答】

(1)主要觀點:“理”是萬物的本源;“理”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本體存在;人世間的倫理綱常是“理”的具體化。(3分)

(2)主要觀點:人是世界的主體,人所生活的世界離不開人的主觀感受。(2分)

(3)相同點:都屬於唯心主義世界觀;(都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都主張維護封建倫理制度。(2分)

不同點:理學強調“理”是客觀外在的,屬於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強調理在心中,屬於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否定人的主觀能動*,心學重視人的主觀能動*。(4分)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