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無慾,非聖人不能也……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

來源:國語幫 1.1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無慾,非聖人不能也……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

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

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

問:“飢食渴飲,冬裘夏葛,何以謂之天職?”

曰:“這是天教我如此。飢便食,渴便飲,只得順他。窮口腹之慾便不是。”

——《朱子語類》

材料二 明年(隆興六年)夏,大旱,(朱熹)上疏言:“天下之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十五年奏:“願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頃必謹而察之:此為天理耶,人慾耶?果天理也,則敬以充之,而不使其少有壅閼;果人慾也,則敬以克之,而不使其少有凝滯。”                                                       ——《宋史·朱熹傳》

材料三 今之治人者,視古賢聖體民之情,遂民之慾,多出於鄙細隱曲,不措諸意,不足為怪;而及其責以理也,不難舉曠世之高節,着於義而罪之。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責賤,雖失,謂之順;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雖得,謂之逆。於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於上;上以理責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死於理,其誰憐之?

——戴震(1724—1777)《孟子字義疏*》捲上

請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天理”和“人慾”的含義?(4分)

(2)材料二中朱熹的*主張是什麼?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積極意義。(6分)

(3)概括材料三中戴震所批判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從*和思想的角度指出戴震持批判態度的時代背景。(8分)

(4)據材料二、三,指出朱熹與“今之治人者”運用理學的各自意圖。(4分)

【回答】

閲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到無慾,非聖人不能也……若是飢而欲食,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思想角度歸納。第(4)問據材料信息分別指出各自意圖。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