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陽之道……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凡不在六藝之...

來源:國語幫 1.31W

問題詳情:

31.閲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陽之道……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凡不在六藝之...

31.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陽之道……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説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問:“小學、大學如何?”曰:“小學涵養此*;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所以。”“小學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語類》

材料三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了相當接近*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是為民而設。地方發展,猶如諸侯,有相當的自*。學校是議政的場合,其所議定,由地方長吏付之實行。這一構思,儼然是代議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

——許倬雲《歷史大脈絡》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代儒法兩家地位的變化趨勢。

(2)根據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學”與“大學”的主要區別(不得照抄原文),並説出其理學修養論的核心命題。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際*思想發展的時代特*,指出該現象的重要原因。

【回答】

【*】(1)主張:三綱;天人感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

趨勢: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的法家學派逐漸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的工具。

(2)區別:“小學”求知養*;“大學”窮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給分,如“小學”強調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到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大學”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為國家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命題: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

(3)特*:批判君主*;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

重要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君主*的強化,理學的強化或八股取士對思想的禁錮

【解析】本題考查*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問,第一小問“主張”結合材料信息進行概括即可,材料“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陽之道……王道之三綱”體現了三綱五常;材料“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體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材料“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體現了大一統思想。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

第(2)問,第一小問“區別”根據朱熹主張“小學涵養此*;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可知,小學養*,大學窮理;第二小問“核心命題”是格物致知。

第(3)問,第一小問“時代特*”結合材料“接近*制度的設計,以為君民之間,不是主從尊卑,*是為民而設”可知具有初步的***,批判君主*;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明清時期的*、經濟、思想的表現回答即可。

 

知識點:*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