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現代還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主要的是所謂讀書...

來源:國語幫 3.08W

問題詳情:

5.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現代還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主要的是所謂讀書...

5.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現代還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主要的是所謂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氣和節原是兩個各自*的意念。《左傳》上有“一鼓作氣”的話,是説戰鬥的。後來所謂“士氣”就是這個氣,也就是“鬥志”;這個“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氣”,似乎就是這個氣的轉變與擴充。他説“至大至剛”,説“養勇”,都是帶有戰鬥*的。

“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義”就是“有理”或“公道”。節的意念也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左傳》裏有“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的話。古代注重禮樂,樂的精神是“和”,禮的精神是“節”。 “節”,是從禮樂裏引申出來成了行為的標準或做人的標準。

向來論氣節的,大概總從東漢末年的黨禍起頭。那是所謂處士橫議的時代。在野的士人紛紛批評和攻擊宦官們的**,中心似乎在太學。這些在野的士人雖然沒有嚴密的組織,卻已經在聯合起來,並且博得了*的同情。宦官們害怕了,於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領導人。這就是所謂“黨錮”或“鈎黨”,“鈎”是“鈎連”的意思。從這兩個名稱上可以見出這是一種羣眾的力量。那時逃亡的黨人,家家願意收容,所謂“望門投止”,也可以見出*的態度,這種黨人,大家尊為氣節之士。氣是敢作敢為,節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也就是不合作。這敢作敢為是以集體的力量為基礎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只注重領導者個人不一樣。後來宋朝幾千太學生*罷免奸臣,以及明朝東林黨的攻擊宦官,都是集體運動,也都是氣節的表現。

在*時代的種種社會條件之下,集體的行動是不容易表現的,於是士人的立身處世就偏向了“節”這個標準。在朝的要做忠臣。這種忠節或是表現在冒犯君主尊嚴的直諫上,有時因此犧牲*命;或是表現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國上。忠而至於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這種人表示不願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遊離於現實之外;或者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隱逸之士了。這兩種節,忠節與高節,都是個人的消極的表現。忠節至多造就一些失敗的英雄,高節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漢。原來氣是動的,可以變化,我們常説志氣,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氣是配合着的。節卻是靜的,不變的,所以要“守節”,要不“失節”。有時候節甚至是死的,死的節跟活的現實脱了榫,於是乎自命清高的人結果變了節。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臣到底是衞護着這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也是有利於這個階級的。所以宋朝人説“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先説的是女人,後來也用來説士人,這正是統治階級代言人的口氣,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時代士的個人地位的提高和責任的加重。

(選自朱自清《論氣節》,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它主要指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現代社會也用氣節來衡量人們的行為。

B.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它主要指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氣”指敢作敢為,“節”指有所不為,“節”對統治者有利。

C.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它主要指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人們論氣節,大概總是從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談起。

D.氣節是我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它主要指讀書人立身處世之道,“氣”和“節”是兩個各自*的意念,“節”對統治者有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東漢末年,在野的士人聯合起來攻擊宦官的**,反被宦官*而逃亡,*對這些逃亡的黨人持同情保護態度,尊其為氣節之士。

B.“氣節”中的“氣”是敢作敢為,敢作敢為是以集體的力量為基礎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也是相通的。

C.宋朝太學生集體*罷免奸臣、明朝東林黨人攻擊宦官等,是氣節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它們依靠的不是領導者個人的力量。

D.*時代,士人的立身處世偏向了“節”這個標準,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偏向於“氣”的集體行動不容易表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官員不顧自身生命危險,冒犯君主尊嚴而直言進諫,或改朝換代後,不與新朝合作甚至以身殉國,這都是“節”的表現。

B.一些在野的清高之士,不願和在朝的人合作,遊離於現實之外,或逃避到山林之中,成為隱逸人士,這是他們的消極的表現。

C.“節”是靜的,是不變的,所以古人強調“守節”,而不“失節”,有的人甚至不惜為守“節”而死;“氣”是動的,讓人追求變革。

D.從統治階級的立場看,忠臣與清高之士對統治天下都是有利的,因為他們共同衞護着統治階級並且消納了叛逆者。

【回答】

(1)B   (2)B   (3)D

【解析】

試題分析:(1) 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從文章的全局出發,把握文章的思路,歸納文中作者表達的主要看法,從而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先指出“氣節”的內容、作用,再講“氣”“節”的具體表現與價值取向的不同,因此,B項概括最為全面。A.C.D三項都是概括了文章某方面的內容,都不夠全面。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題幹問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B項“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也是相通的”理解錯誤,原文説的是“跟孟子的‘浩然之氣’與世俗所謂‘義氣’只注重領導者個人不一樣”。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幹所問,然後再到文中找到選項的內容,進行比對,一看內容是否吻合,二看選項所答與題幹所問是否一致。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他們共同衞護着統治階級並且消納了叛逆者”錯,原文説的是“忠臣到底是衞護着這個階級的,而清高之士消納了叛逆者”。解答此類題,一定要仔細閲讀選項,然後到原文中搜索相關內容加以翻譯,和選項內容加以比較,看看是否有不同之處。難度不大,考的其實是考生的細心和耐心。通常會有因果關係推斷失當,時間錯位,對象不當,關鍵詞故意翻譯錯等錯誤類型。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