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

來源:國語幫 7.61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後面的題目。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所以勤勤懇懇敍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户二萬,但食武平萬户,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絕賓客往來之望             絕:斷絕、隔絕

B.然常自損,不欲多之          損:裁減

C.後還到揚州更募              募:募捐

D.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      典:執掌

16.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是曹*自明絕無“不遜之志”的一組是(  )(3分)

①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②欲秋夏讀書,冬春*獵

③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             ④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⑤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                 ⑥孤復定之,遂平天下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曹*在濟南為官時,開始割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但這樣就觸犯了一些權貴的利益,他怕由此給家族招來災禍,只好託病還鄉。

B.曹*辭官還鄉後,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書房,準備秋夏時讀書,冬春時打獵,曾一度產生老於荒野、斷絕與賓客交往的念頭。

C.收編了黃巾*的三十多萬人後,曹*先後打敗了袁術、袁紹和劉表,自己也當上了宰相。他認為,作為臣子,顯貴至極,這已超過了他原來的願望。

D.曹*主動提出辭退三縣的封地,但決不放棄兵權。他這樣做,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放棄了兵權後會遭到別人的謀害。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5分)

(2)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5分)

【回答】

【*】

15.C

16.D

17.D

18.(1)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年紀相等罷了。

(2)這樣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會意氣驕盛,就要與強敵抗爭,或許會又成為禍患的開始。

【解析】

15.

試題分析:募:招募,即招募兵丁。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句①表明自己並非貪戀兵權,“有不遜之志”,實在是安定國家、自身免禍之必需;句③表白自己以周公為榜樣,不會有不遜之志;句④旨在説明自己位極人臣,更不會有不遜之志。而句②寫其受挫後隱居家鄉時的讀書*獵生活,句⑤回憶自己在濟南奮鬥的歷史,句⑥誇耀自己的功勞;均與“不遜之志”無關。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7.

試題分析:犯有以偏概全的錯誤。根據第6段“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可知,曹*不肯放棄兵權,除了擔心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謀害、“既為子孫計”外,又考慮到自己垮台後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8.

試題分析:儘量直譯。第一句“圖之”“卻去”“清”“同歲”各1分,大意1分。第二句“然”“盛”“倘”“更”各1分,大意1分。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瞭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精緻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校尉,心裏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説:“漢故徵西將*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或許會又成為禍患的開始。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吏,擊敗了黃巾農民*,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著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説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佈。袁術回答説:“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佔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佔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説這些,好像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王呢!

我這樣誠心誠意地敍説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隊,把*權交還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台,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著想。

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户賦税交還給朝廷,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户。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