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讓縣自明本志令曹*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

來源:國語幫 1.17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讓縣自明本志令曹*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後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後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於九*,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後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於後。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所以勤勤懇懇敍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然封兼四縣,食户三萬,何德堪之!*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户二萬,但食武平萬户,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B.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C.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D.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孝廉:從漢*始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後來合稱“孝廉”。歷代因之。

B. 遷:晉升或調動。左遷是降職、貶官,而右遷是提升調用。

C. 露布:指檄文、捷報類佈告*文書,往往加以緘封,亦謂公佈文書。

D. 執事:在文中的意思是“朝廷”。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敢以煩執事”一句中,“執事”,表示尊敬對方,應譯為“您”。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曹*在濟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從中可以看出曹*早年的目光遠大和膽略過人。

B. 曹*先後打敗了袁術、袁紹,後來又招安了包藏奸心的劉表,讓他當上了宰相。曹*認為,劉表作為臣子,顯貴至極,這已超過了劉表原來的願望。

C. 曹*斷然拒絕讓出兵權,這是一位考慮成熟而老練的*家老謀深算的明智之處,顯示出曹*在關係個人命運和國家安危的原則問題上,是沒有半點猶豫和含糊的。

D. 從讓縣這一做法來看,曹*反倒全人以謙恭禮讓、充分考慮輿論影響的印象,*上獲得極大的成功。

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

(2)但食武平萬户,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回答】

13.B

14.C

15.B

16.(1)這樣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容易讓人)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可能(就會)重新引起禍端。

(2)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户,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解析】

1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先根據句意從整體上將能斷開的斷開,再根據主謂或動賓關係及文言虛詞斷句。本題正確標點: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或者人見孤強盛,又*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點睛:對於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斷句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歎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裏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歎(!),“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4.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題中C項,“往往加以緘封”錯誤。

點睛:露布:①.不緘封的文書。亦謂公佈文書。《東觀漢記·李雲傳》:“ 白馬 令 李雲 素剛,憂國,乃露布上書。” 三國 魏 曹* 《讓縣自明本志令》:“人有勸 術 ( 袁術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宋 法常 《漁父詞》詞:“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華雪月交光處。”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查如龍 ﹞為*一通上 平西 ( 平西王 吳三桂 )……令一童子於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書於人,脅王以不得不從之勢。”

②*旅文書。(1)征討的檄文。《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 帝 時,大司農 弘農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後 馬超 反, 超 劫 洪 ( 賈洪 ),將詣 華* ,使作露布。 洪 不獲已,為作之。司徒 鍾繇 在東,識其文曰:‘此 賈洪 作也。’”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露布》:“自 賈洪 作此討 曹* 後,遂專用於*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説新語·文學》:“ 桓宣武 ( 桓温 )北征, 袁虎 ( 袁宏 )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 袁 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清 陳夢雷 《贈祕書覺道弘五十韻》:“露布降封豕,琱戈掃孽鯨。”(2)告捷文書。《周書·呂思禮傳》:“ 沙苑 之捷,命為露布,食頃便成。”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徵》:“捷書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須達帝京。” 陳玉樹 《乙酉春有感》詩:“瘴海珠*馳露布,金戈鐵馬逐天驕。”

③泛指佈告、通告之類。 三國 魏 曹* 《表論田疇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九年》:“ 龐勛 自謂無敵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諸寨及鄉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貼出了通緝‘現行*分子’ 艾克蘭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還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15.試題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內容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題中B項,“後來又招安了包藏奸心的劉表,讓他當上了宰相”錯,由原文“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可以知道。

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後進行比較選項,即可發現錯誤。

16.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計分點:(1)“然”“更為”“始”;(2)“且”“以”“分損”“少”“孤”。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點睛: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閲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繫。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我被舉為孝廉時,年紀很輕,自以為不是那種隱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無能之輩,所以想當一個郡的太守,把*和教化搞好,來建立自己的名譽,讓世上的人都清楚地瞭解我。所以我在濟南任國相時,開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選拔、推薦官吏,這就觸犯了那些朝廷的權貴。因而被豪強權貴所恨,我恐怕給家族招來災禍,所以託病還鄉了。

辭官之後,年紀還輕,回頭看看與我同年被薦舉的人當中,有的年紀已五十多歲了,還沒有被人稱作年老。自己內心盤算,從現在起,往後再過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歲中那些剛被舉為孝廉的人相等罷了。所以返回家鄉,整年不出,在譙縣東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棟精緻的書房,打算在秋夏讀書,冬春打獵,只希望得到一點瘠薄的土地,想老於荒野、不被人知,斷絕和賓客交往的念頭。但是這個願望沒有能實現。

後來我被徵召做了都尉,又調任典*校尉,心裏就又想為國家討賊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當個徵西將*,死後在墓碑上題字説:“漢故徵西將*曹侯之墓”。這就是我當時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亂,各地紛紛起兵*。這時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馬,然而我卻常常裁減,不願擴充;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兵多了意氣驕盛,要與強敵抗爭,就可能重新引起禍端。所以汴水之戰時,我部下只有幾千人,後到揚州再去招募,也仍不過三千人,這是因為我本來的志向就很有限。

後來我擔任兗州刺吏,擊敗了黃巾農民*,收編了三十多萬人。再有袁術在九*盜用皇帝稱號,部下都向他稱臣,改稱城門為建號門。衣冠服飾都按照皇帝的制度,兩個老婆預先搶着當皇后。計劃已定,有人勸説袁術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開宣佈。袁術回答説:“曹公尚在,還不能這樣做。”此後我出兵*,擒拿了他的四員大將,抓獲了大量部屬,致使袁術勢窮力盡,瓦解崩潰,最後得病而死。待到袁紹佔據黃河以北,兵勢強盛,我估計自己的力量,實在不能和他匹敵;但想到我這是為國獻身,為正義而犧牲,這樣也足以留名後世。幸而打敗了袁紹,還斬了他的兩個兒子。還有劉表自以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進忽退,觀察形勢,佔據荊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當上了宰相,作為一個臣子已經顯貴到極點,已經超過我原來的願望了。

今天我説這些,好象很自大,實是想消除人們的非議,所以才無所隱諱罷了。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説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齊桓公、晉文公所以名聲被傳頌至今日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兵勢強大,仍能夠尊重周朝天子啊。《論語》説:“周文王雖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説是最崇高的了。”因為他能以強大的諸侯來侍奉弱小的天子啊。從前燕國的樂毅投奔趙國,趙王想與他圖謀攻打燕國。樂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説:“我侍奉燕昭王,就象侍奉大王您,我如果獲罪,被放逐到別國,直到死了為止,也不會忍心謀害趙國的普通百姓,何況是燕國的後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殺蒙恬的時候,蒙恬説:“從我的祖父、父親到我,長期受到秦國的信用,已經三代了。現在我領兵三十多萬,按勢力足夠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義,不敢辱沒先輩的教誨,而忘記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閲讀有關這兩個人的書,沒有不感動得悲傷流淚的。從我的祖父、父親直到我,都是擔任皇帝的親信和重臣,可以説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經超過三代了。

我不僅是對諸位來訴説這些,還常常將這些告訴妻妾,讓他們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訴他們説:“待到我死去之後,你們都應當改嫁,希望要傳述我的心願,使人們都知道。”我這些話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這樣勤勤懇懇地敍説這些心腹話,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書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恐怕別人不相信的緣故。但要我就此放棄所統率的*隊,把*權交還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這實在是不行的啊。為什麼呢?實在是怕放棄了兵權會遭到別人的謀害。這既是為子孫打算,也是考慮到自己垮台,國家將有顛覆的危險。因此不能貪圖虛名而使自己遭受實際的禍害。這是不能幹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個兒子為侯,我堅決推辭不接受,現在我改變主意打算接受它。這不是想再以此為榮,而是想以他們作為外援,從確保朝廷和自己的絕對安全着想。

每當我讀到介子推逃避晉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賞賜,沒有不是放下書本而感歎,以此用來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國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想要辦到的事,做起來無不如意,心裏有所考慮的事,實行時無不成功。就這樣掃平了天下,沒有辜負君主的使命。這可説是上天在扶助漢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佔有四個縣,享受三萬户的賦税,我有什麼功德配得上它呢!現在天下還未安定,我不能讓位。至於封地,可以辭退一些。現在我把陽夏、柘、苦三縣的二萬户賦税交還給朝庭,只享受武平縣的一萬户。姑且以此來平息誹謗和議論,稍稍減少別人對我的指責吧!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