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中...

來源:國語幫 2.9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中...

閲讀下面的文宇,完成以下小題.

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歷史文化的觀察更清晰、更深入。

*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時代。當時出於族際間識別的需要,每個民族都會有一個本民族的專用名稱,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全體氏族成員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媯、姚、好等。這些姓皆從“女”字旁,從一個方面表明姓最初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與現今的觀念不同,在先秦時期,姓、氏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出現姓、氏上下兩級結構,是因為當一個氏族由於世代久遠、人口增殖而規模越來越大時,氏族內一些成員間的血緣關係就會越來越淡,有些成員甚至可能已經找不到與另一些成員間的血緣聯繫了。這時,氏族內一部分血緣關係較近的人便會結成次一級的血緣組織,而次一級的血緣組織也會有相互識別的符號,這就是“氏”。

姓與氏作為不同級別血緣組織的名號,在先秦時代的區分很明顯。首先,在對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組織歷史悠遠,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實的始祖已無法明確地追溯,每個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於所代表的家族組織歷史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數可以確切地知曉。比如春秋時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慶父,叔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孫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領有的“姬”姓的始祖,卻只能想象為傳説中的人物黃帝。其次,在姓氏應用規則上,先秦時代是男子稱氏,女子稱姓。現今的一些姓氏書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稱周文王為“姬昌”,武王為“姬發”,周公為“姬旦”,其實都是不符合先秦實際的錯誤稱謂。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次被提及,均無稱“姬旦”者。其被稱為“姬旦”,是晚至《晉書·王渾傳》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晉代,人們對先秦姓氏應用規則已不甚清楚,遂以後世制度相比附。

戰國時代,隨着社會血緣組織的結構形式由氏族、家族兩級形態向單級的個體家庭形態轉化,姓氏制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姓與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無區別地成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後無論單稱“姓”、“氏”,還是合稱“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個體家庭的名號。其次,姓氏在應用規則上不再有男女之分,無論男女,其個人稱謂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現,人們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殺嬴政的“荊軻”,為荊軻擊築送行的“高漸離”,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後的新姓多數是由從前的氏轉化而來,因而變化後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比如春秋時期的幾個國家都有孔氏,魯國的孔氏姓子,屬殷商遺族;鄭國的孔氏姓姬,為周厲王之後;陳國的孔氏姓媯,據稱出自虞舜。這三支孔氏在變化之後都轉為了孔姓,但三者並不必然地沾親帶故。新姓氏制度自戰國中期確立以後,一直沿用至今。

魏晉南北朝時期,姓氏曾經是認定一個人的社會等級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後,姓氏卻只作為一種血緣標誌符號而存在。迄於今日,姓氏作為血緣標誌符號的意義也在淡化,正變為純個人的符號。

(摘編自張淑一《古代姓氏淺談》,有刪改)

4.下列對*人姓與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的姓最早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當時的姓如姬、姜、姒、媯、姚、好等都從“女” 字旁,便是一個很好的*。

B.*人的姓最初是一個氏族區別於其他氏族的專用名稱,在一個氏族內部,其全體成員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時期,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是高一級的結構;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是次一級的結構。

D.隨着人口規模的增大,氏族內部一些成員的血緣關係逐漸變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緣關係,用以相互識別的“氏”便產生了。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今人錯誤地稱周文王為“姬昌”,武王為“姬發”,周公為“姬旦”,應該是誤認為“姬”是他們的氏。

B.春秋時期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從氏的方面追溯,他們的始祖不同;從姓的方面追溯,他們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時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組織,其真實的始祖已無法明確追溯;與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組織的始祖大多可確切知曉。

D.戰國時代,由於社會血緣組織的結構形式發生變化,姓氏制度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首要的變化是姓與氏合流,融二為一。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姓與氏在先秦時期雖然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卻都是同一血緣關係的成員用以相互識別的符號。

B.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這是因為姓最初產生於母系社會時期,而氏則產生於母系社會之後。

C.戰國時代,姓與氏合流,不論單稱還是合稱,其所代表的都是個體家庭的名號,兩者不再像以前那樣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了。

D.宋代以後姓氏的重要*應該比不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現在,姓氏作為血緣標誌符號的意義也在淡化,正變為純個人的符號。

【回答】

4.D

5.A

6.B

【解析】

4.

試題分析:該題中考核文意提取與篩選。解答此類題,可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D項中,題幹中“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緣關係”説法錯誤,原文第三段為“有些成員甚至可能已經找不到……血緣聯繫了”。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論述類文本閲讀經常是以客觀題選擇題的題型出現的,答題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基本的答題要領:整體把握,抓住關鍵語句,在文中找*。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瞭解。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閲讀全文,大致瞭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瞭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瞭解文章敍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而D項,題幹中“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緣關係”,混淆文意,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

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題幹要求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A項中,“應該是誤認為‘姬’是他們的氏”説法錯,今人之所以將周文王等三人的稱謂弄錯,是因為不瞭解先秦的姓氏應用規則。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易錯*示】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之後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的副詞。A項中,題幹中“應該是誤認為‘姬’是他們的氏”, 曲解文意。如若不仔細瀏覽原文,極易忽略。

6.

試題分析:篩選和提取信息類試題的*均在文中,因此,及時找到選項在原文的位置,順藤摸瓜,確定篩選範圍。要仔細對照,正確判斷。找準選項有關內容在原文的位置後,要把原文與選項對照,辨明正誤。B項中,“而氏則產生於母系社會之後”原文無據。

【考點定位】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類理解文意的客觀題,對於選項,要注意選項中範圍擴縮、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亂組合等。所謂範圍擴縮,是指選項故意漏掉限制*詞語或混淆某些範圍的界限,造成概念範圍的擴大或縮小。所謂扭曲文意,是指選項故意扭曲閲讀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維朝背離文本的方向引領。該題中B項為這種錯誤類型。所謂混淆時空,是指事物的發展總有先後,但不符合文意的選項故意混淆時空的先後順序,以迷惑考生。所謂胡亂組合,是指文章在解釋某一個概念或説明某一對象時,會使用比較多的事例,選項就故意把這幾個事例的內容加以組合,並且故意使組合後的信息與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