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門德爾桑德經典語錄

來源:國語幫 1.78W
彼得·門德爾桑德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時候,我們這閲讀時看見的全都是文字,而我們卻有本事透過它們——看到文字和字形所指向的東西。文字好比箭頭——它們本就是某種事物,而它們又指向某些事物。

當我的眼睛合上時,看到的(內眼瞼上的光暈)和想象到的(例如安娜?? 卡列尼娜的形象)永遠都是倏忽一下就各自消散。閲讀就像這閉着眼的世界——閲讀就發生在類似眼瞼後面的地方。一本打開的書好比是百葉窗——它的封皮和書頁將世界中無盡的喧囂刺激攔在外面,鼓勵我們去想象。

恰恰是那些文本沒有闡明的東西,吸引了我們的想象力。所以我問我自己:是不是在作者最言簡意賅或欲説還休的情況下,我們的想象力才是最豐富或最生動的?

當我閲讀時,我便從表象的世界抽離,轉而凝視內在。這就不無矛盾——我是向外看着我捧着的書,而這書卻像一面鏡子,我感覺彷彿正往裏面看着什麼。

當我閲讀時,我從表象世界退離的速度之快,幾乎難以察覺。我眼前的世界和“內在”的世界不只是相鄰,還彼此重合、交疊。一本書就像是這兩塊領域的交會處——或者像是一根導管、一座橋樑、一條兩者之間的通道。

作者寫作時會簡化,讀者閲讀時也會簡化。大腦天生就是用來將事物簡化、轉化、象徵化的……逼真感只是一種虛假的偶像,也是無法企及的目標。因此我們簡化。但我們的簡化並非粗暴無禮,而是這恰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人都會這麼做。想象故事畫面就是在簡化。通過簡化,我們創造了意義。這種簡化正是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它們即讀者只所見,亦讀世界之所見。

人生偉大的奧祕之一在於: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便全盤接受了它,而沒有看見它的縫隙、破綻和不完美之處。

人物的舉止行為,他們與描畫出的虛構世界中的人和物產生的關鍵,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文字之所以對我們形同透明,是因為它們具有結構和目的(它們是能指),還因為我們閲讀的動作是習慣*。我們看多了“箭頭”,就只關心它所指的方向了。

一位演員朋友告訴我,對他來説,塑造一個人物“更多地與副詞而不是與形容詞有關”。我想他的意思是,(作者提供的)關於一個角*的事實不充分(這是必然)病不重要,而這個角*做什麼、怎麼做才重要。“反正,”我朋友接着説,“編劇也不會寫那麼多形容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