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題目。次韻尹潛感懷陳與義①胡兒又看繞淮春,歎息猶為國有人。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

來源:國語幫 1.5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題目。次韻尹潛感懷陳與義①胡兒又看繞淮春,歎息猶為國有人。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

閲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後面題目。

次韻尹潛感懷

陳與義①

胡兒又看繞淮春,歎息猶為國有人。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湖見在身。共説②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注】①陳與義,南宋詩人,少即有才名。此詩寫於1129年,詩人遭受貶謫,仍未復官。又因金兵南下,連陷三州。故避亂*漢,轉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對定都何處存在爭議。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首聯詩人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描寫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達了他為自己是一個有國家的人的幸運之情。

B.頷聯用借代的手法。“翠華”是皇帝儀仗隊中用翠鳥羽做的旗,常用來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將*指揮作戰的白*羽毛扇。

C.詩人用“風塵”比喻戰亂,與戴叔倫詩句“山中舊宅無人往,來往風塵共白頭”中“風塵”之意相同。

D.頸聯上句言五年間國多戰亂,下句歎萬里路奔走*湖,兩句形成因果關係,對仗工整,一氣呵成。

E.尾聯中“共説”一詞照應文題,表明作者與尹潛定都南京的主張一致。

18.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

17.AC

18.①首聯詩人用“又”“歎息”等詞,表達了面對金 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才不得展的憤懣。(2分)②頷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表現了對朝廷現狀的不滿,表達了對“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③頸聯與尾聯通過對自己漂泊的狀態及國無定都的現狀的描寫,表達了對自己和朝廷前途命運的擔憂。(2分)

【解析】

17.

試題分析:題幹“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答題關鍵詞“不正確”,選項中,A“為國有人”指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C戴詩中的“風塵”指塵事、平庸的事。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周莘(字尹潛)是陳與義的詩友,其詩亦學杜甫。陳與義避亂襄漢、轉徙湖湘之際,和周屢有倡和。此詩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歷史事件引發無限感慨的*抒情詩。 靖康之變後,高宗即位,國祚似可中興,但其實仍無寧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將宋高宗趕至揚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舉南下,連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揚州,高宗倉惶渡*,經鎮*、常州、吳*、秀州等地,最後到達杭州。這首詩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寫,抒發了詩人深摯的愛國感情。起句用虛實相濟的手法,高度概括地敍述了三年來金兵兩次大規模的進攻,象引信一樣點燃了詩人心靈的火花。徐、泗、楚、揚均離淮水不遠,金人第二次南犯,時值春季,故曰“繞淮春”。着以“又”字,則將前次來犯一併敍出,用語簡潔。次句用“歎息”二字表出憂國之意,接以“猶為國有人”,則語帶憤激。賈誼《治安策》曰:“猶為國有人乎?”陳與義以此語入詩,不只是宋人以文為詩的句法,更表明他憂國情殷,與賈誼相似。三四句以問句組聯,語氣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對仗工整。詩人大聲疾呼:豈可使皇帝到處流亡,誰能指揮三*澄清宇內呢?“翠華”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為飾的旗,常用以指皇帝。如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畫馬圖歌》雲:“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周宇縣”,指周遊天下,暗喻到處奔逃。“白羽”,指白羽扇,魏晉間人(如謝艾、顧榮)常持白羽扇指揮三*。蘇軾《祭常山回小獵》詩云:“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風塵”則比喻戰亂,杜甫《贈別賀蘭銛》詩云:“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 頷聯如此,頸聯亦然。杜甫《夜聞觱慄》詩云:“君知天地干戈滿,不見*湖行路難。”上句言國多戰亂,下句歎身久飄零。這首詩的五六句即從這兩句脱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並非蹈襲古人。自宣和七年(1125)金滅遼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變亂相仍。這種種事變,無窮感歎,盡納入“五年天地無窮事”一句之中。“萬里”句則敍個人奔走*湖,飽經憂患,幸而獲全*命。“見在身”意為現時存在的軀體。(“見在”即“現在”)意思是説,現時的轉徙流離,正由於五年的無窮事變。兩句表達了一種因果關係,雖對仗工整而一氣直下,不用嗟歎字面而嗟歎之意自見,憂憤之情溢於言表。尾聯是説自己在煙津迷路之上(意即對當前大勢本不甚瞭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氣,應定都於此。“共説”一語切“次韻感懷”之題,意謂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張。“龍虎氣”,即天子氣。《史記•項羽本紀》:“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放臣”,被貶謫的官吏,陳與義自宣和六年謫監陳留酒税,到此時仍未復官。定都於何地,是南宋主戰派與投降派激烈鬥爭的一個重大問題。主戰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據此虎踞龍蟠之地,不僅可以憑藉長*天險,抗擊金兵南進,而且可以在有利時機揮師北伐,恢復中原。投降派畏敵如虎,只求偏安,不圖恢復,則反對定都金陵。當時雖尚未定都,但陳與義從高宗一徑南逃的行動中,已經感覺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圖,於是就在詩中陳述了自己的主張。這時事態的發展,尚未達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温州時那樣嚴重,詩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煙津”這種説法,紆徐婉轉而用意閎深。這首詩撫事感時:沉痛激越,寄託遙深,不獨得杜詩句法,且亦得杜詩精神。

18.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考生要從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注意抓情感關鍵詞。首聯詩人用“又”“歎息”等詞,表達了面對金 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才不得展的憤懣;頷聯詩人用設問的方式表現了對朝廷現狀的不滿,表達了對“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頸聯與尾聯通過對自己漂泊的狀態及國無定都的現狀的描寫,表達了對自己和朝廷前途命運的擔憂。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名師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藉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敍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着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題中的“又”“歎息”。然後,把握詩中的顯*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信息,也有一些顯*信息,鑑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註釋中。第三,瞭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鑑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着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採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錶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藴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藴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