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用類文本閲讀閲讀下面文章,完成7-9題。(12分)在作品中不朽——紀念李伯安先生孟會祥李伯安先生的畫,...

來源:國語幫 1.43W

問題詳情:

(三)實用類文本閲讀閲讀下面文章,完成7-9題。(12分)在作品中不朽——紀念李伯安先生孟會祥李伯安先生的畫,...

(三)實用類文本閲讀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7-9題。(12分)

在作品中不朽——紀念李伯安先生

孟會祥

李伯安先生的畫,使我從十幾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這種震撼,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減。 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黃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説,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週年紀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種鬱結不散的壓抑感攫緊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陽人,生於1944年,是20世紀末一位漠視功名、不求聞達、默默耕耘於國畫人物之苑的藝術赤子。他廣採博納,融匯中西,大大地豐富了國畫人物藝術語言的表現力。他痴情於北方老農,畫風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面目清癯,身體孱弱,訥於言辭,平生不慣世路。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華才全部集中於藝術。他執意西行,義無反顧地畫,先受知於東瀛人西部基夫。西部基夫死後,又受知於作家兼畫家馮驥才。李伯安什麼也不需要,只欣慰於得到鼓勵,便有豪情萬丈的創作*。作為黃河之子,從1988年起,他就將目光轉向黃河,用人物畫來表現黃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設想是畫一幅黃河自源頭至入海口的長卷,然而一旦動手,方知工程過於巨大,遂將表現內容縮至僅畫河源一段。他先後三次奔赴黃河之源,去探尋*生活的奧祕和風情。十年艱*,幾易其稿,終於基本完成了這幅高1.9米、長122米的長卷。由於畫中的*生活在黃河之源,而黃河又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因此該畫定名為《走出巴顏喀拉》。全畫描繪了266個神態各異的藏族人物,分“聖山之靈”、“開光大典”、“朝聖”、“哈達”、“瑪尼堆”、“勞作”、“歇息”、“藏戲”、“賽馬”、“天路”等十個部分。精*絕倫的畫面,猶如一曲曲氣勢恢宏的高原生命讚歌。一組組蒼茫凝重的藝術形象和浩然大氣的節奏安排,寄寓了大河東流去的萬古豪情,彪揚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並能夠自豪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黃河文明。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氣象,精湛的刻畫,獨具個*的藝術語言,使《走出巴顏喀拉》當之無愧地躋登*人物畫經典之列。 

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的傑出之處,一為大,一為新。通常,*藝術長於短章,缺少宏大敍事;長於閒逸輕靈,短於深厚壯麗。《走出巴顏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黃河與五十六個民族吾土吾民的歷史與精神。李伯安藉助對藏族人物的刻畫,喚醒了人們久已塵封的宗教般的情愫,莊嚴而又肅穆。建立在素描基礎上的準確造型,與刻符、巖畫、雕塑、舞蹈等原始藝術融會貫通,三代秦漢的民族血氣,頓還舊觀。其人物面部表情的處理細膩精到,而衣着、場景又大筆渲染,整個畫面工細到極致,又寫意到極致,似有筆有墨,又似無筆無墨,中西交匯,法度全新,現代美術的瑰麗,在此呈現。

毫不誇張地説,如此史詩般的作品,李伯安之前沒有,李伯安身後至今沒有。有的評論家把李伯安的《走出巴顏喀拉》與蔣兆和的《流民圖》相提並論,它當之無愧。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猝然倒在這幅長卷之前。像《紅樓夢》偉大的殘缺一樣,《走出巴顏喀拉》的第十部分只是草稿。為了心中的藝術,李伯安把自己完完全全融進了巴顏喀拉那漫天皆白寥廓無垠的聖境…… 想李伯安先生一生鬱郁,樂榮有限,而天地不仁,偏偏不假其年!在世之時,魂牽夢縈的是畫;撒手之際,戀戀不捨的也是畫。他將靈魂熔鑄於畫中,昇華於畫中,他也在作品中不朽! 

馮驥才這樣評價他:“在*畫令人肅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個巨人。今天的人更多是認定他的藝術成就,而將來的人一定會更加看重他的歷史功績。因為只有後世之人,才能感受到這種深遠而永恆的震撼。”                          (選自《名人傳記》2014年第09期)

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本文的主標題是“在作品中不朽”。作者所謂的“不朽”,既是指李伯安的高潔品質不朽,也是指李伯安崇高的藝術追求和偉大的藝術成就、歷史功績不朽。

B. 第一段,作者敍述了自己的兩次心靈波瀾:一是初看李伯安畫時的“震撼”,一是接到朋友關於李伯安逝世紀念日的短信時的“壓抑”。前後對比,突顯李伯安對自己的影響。

C. 第二、第三兩段,概述李伯安的藝術人生。這兩段既寫及他超拔出塵的為人,也寫及他在繪畫上的經歷、際遇、風格,點明他昂揚的創作*和崇高的藝術追求。

D.文末,作者直接引用了馮驥才對李伯安的評價。這一是因為馮驥才是李伯安的知音;二是因為馮驥才對李伯安的評價與前文內容相契合,與作者自己對李伯安評價很近似。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李伯安從1988年起,他就將目光轉向黃河,用人物畫來表現黃河的精神。他起初的設想是畫一幅黃河自源頭至入海口的長卷,然而一旦動手,方知工程過於巨大,遂將表現內容縮至僅畫河源一段,成為一個遺憾。

B.李伯安是20世紀末一位漠視功名、不求聞達、默默耕耘於國畫人物之苑的藝術赤子。他面目清癯,身體孱弱,訥於言辭,平生不慣世路。正因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華才全部集中於藝術。C.《走出巴顏喀拉》寄寓了大河東流去的萬古豪情,彪揚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並能夠自豪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黃河文明,當之無愧地躋登*人物畫經典之列。 

D. 《走出巴顏喀拉》深厚的人文背景是黃河與五十六個民族吾土吾民的歷史與精神。説明了*藝術長於短章,缺少宏大敍事;長於閒逸輕靈,短於深厚壯麗。

9. 為什麼説李伯安的畫作《走出巴顏喀拉》是“史詩般的作品”?(6分)

【回答】

7. (3分)B(B項“前後對比,突顯李伯安對自己的影響”誤解文意。初看李伯安畫時的“震撼”,是表達對傳主的欽佩;接到朋友短信時的“壓抑”,是因為感到紀念李伯安的聲音太微弱,覺得自己有責任發聲紀念李伯安。寫兩次心靈波瀾,是要交代寫作緣由。)

8. C(3分)( A.“成為一個遺憾”無中生有。B.表述不準確,原文是“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華才全部集中於藝術。”D.曲解文意,原文是強調李伯安作品的特點突破了*藝術缺少宏大敍事、短於深厚壯麗的侷限。)

9. (6分)①立意高昂:體現黃河與五十六個民族的歷史和精神,寄寓大河東流去的萬古豪情,彪揚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並能夠自豪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黃河文明。②氣象恢宏,大氣磅礴:鴻篇鉅製,人物眾多,分十大部分,一組組藝術形象蒼茫凝重,節奏浩然大氣。③藝術手法豐富多*:原始藝術與現代藝術融合,中西交匯;或細膩精到,或大筆渲染;既工細到極致,又寫意到極致。(每方面意思2分)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