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傳記,完成下面題目凡忠必愚:馮道*爾登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來源:國語幫 7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傳記,完成下面題目凡忠必愚:馮道*爾登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閲讀下面傳記,完成下面題目

凡忠必愚:馮道

*爾登

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

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

這是一首罵馮道的詩。作者是元朝的“思想家”劉因。

馮道的捱罵,在於他歷仕四朝十一主,拿喪君亡國不當一回事兒。但説起來,“樑唐晉漢周,播亂五十秋”,一轉瞬之五十幾年,中原五次易主,如走馬燈;便是同一朝裏,亦君臣互噬,父子相殘,一鎮之內,殺帥奪旄,習為常事;各路兵將盡是虎狼之*,稱孤道寡者不過沐猴而冠,借《沙家浜》裏一句詞,叫做“忠在哪裏,義在何方”。此時能知些廉恥的,便自謂勝人一籌,哪裏還顧得上什麼主辱臣死?從後梁的張文蔚、杜曉,到入宋的範質、呂端,一批名聲尚好的大臣,都是前朝舊人,豈獨馮道為然?

馮道另一捱罵處,是奉使契丹,有漢奸之嫌。不過唐代的華夷之防不像後世那麼嚴,安史亂後,更是嚴也無從嚴起。陳寅恪曾論河朔藩鎮為“胡化集團”;中原五代,更有三代是沙陀人建起來的。石敬瑭父事契丹,固然無恥,但心甘情願給他人做奴才的,從古代到今天,難道又少了?石敬瑭不過是“皇帝”,當天下之重,格外地沒面子而已。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遺患二百年,罪過不小,但他自己就是沙陀人,“漢奸”兩字,用在他身上,原本不倫不類。馮道雖是*,立身沙陀人之朝,又當極廢州裂之季,責他以“民族大義”,是以後世人之所見,責前人之所不見。他在契丹的言語,“哄洋鬼子”而已,“弱國無外交”而已;臉皮厚是真的,但臉皮不能如此之厚,他也不用去了。

馮道不以諂媚事人,而能取容於四朝,可見這個人是很滑頭的。逢大事則依違兩可,不得罪武人,不預廢立,這大概就是他的自全之道。馮道善持大體,若説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倒也看不出來。有個人嘲笑他,如果走得快了,懷裏一定會掉出兔園策來,他也不以為愧。他的好處是心胸開闊能容人,得罪他的人,他並不報復。詩人杜荀鶴的才能倒高,但剛在朱温那裏得寵,便在家中氣沖沖地掰着手指頭,算計都有誰得罪過自己,準備盡殺之。這等傾險之徒,不如馮道這樣的庸人遠甚。

五代兵連禍結,黎民深被荼毒,當此之時,忠為下,仁為上。馮道慈悲為懷,活人無數,然而他的口碑居然還不如史弘肇之流的“好漢”,這隻能説是老百姓做芻*做慣了。史弘肇這種人,不逢其會,殺豬屠*而已。但人如草芥之時,必有視人如草芥者出,選對主子,多殺人,便可為英雄。史上名氣最大的,不是大凶大惡之人,就是大仁大善之人,説明社會出了毛病,不是縱人為惡,就是逼人去做常人所難之事。如馮道者,一平常人耳,以其平常混世界,也以其平常挨人罵。

《宋史》批評五代臣子視事君猶如拿錢幹活兒,改朝易姓,就像換個東家,一拍兩散,——便該如此!司馬光罵馮道為奸臣之尤,理由是馮道“求生害仁”。——在司馬光的頭腦中,“忠”與“仁”已經分不清了。漢代起,忠的地位上升,成為倫常之首。以忠君為大節,把它像草標一樣*在頭頂上,倒忘了孔子的仁,孟子的義。只知吠非其主,不問善惡是非。這倒省心,最不堪時,至多落頂“愚忠”的帽子——愚忠愚忠,好像還有什麼不愚的忠。其實哪裏有呢?凡忠必愚。

評説人物,古人也説“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問題是,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以忠為大,則義為小;以節為上,則仁為下。在司馬光、歐陽修看來,馮道所做的善事,只是“小善”——如他的廉儉,如他念誦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來感悟李嗣源,如他勸耶律德光不事殺掠,如他救下違反買賣牛皮禁令的二十人;如武將把搶來的婦女送給他,他置之別室,訪得其家送回去;及隨遼北上到恆山,見到被遼兵俘掠的士女,掏錢贖出,設法送歸鄉里。——在忠字當頭的史學家眼裏,大節既虧,這些小善也就無足道了。

五代的慘劇,本可換回些出息的。但宋儒紛紛而出,把觀念的舊山河收拾起來,重入輪迴。此後紛紛攘攘,不出矩。至明亡,才有人認真地琢磨些事情。但——仍以馮道為例——無論是王夫之,還是顧炎武、黃宗羲,都以馮道為小人,批評譽馮道為“吏隱”的李贄為邪妄。在三人者,身為勝國遺老,自然要痛罵不忠之人,好像大家都來做忠臣節士,便有萬年不倒的王朝了。見王朝而不見國,見國而不見民,見民而不見人,此其所以翻遍墳典,拍破腦袋,也想不出出路者也。

1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馮道在歷史上為人唾罵,原因之一在於他歷仕四朝十一主,不顧君臣之義。但在作者看來,歷史上其實還有一批名聲尚好的前朝舊人,因此馮道的行為無可厚非。

B.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馮道作為*立身沙陀人之朝,都曾被後人視為漢奸,但因當時本來就是亂世,責之以民族大義,是以後世人之所見,責前人之所不見。

C.馮道雖無特殊才能,卻心胸開闊;詩人杜荀鶴雖才能出眾,卻心胸狹隘。在作者看來,杜荀鶴遠不及庸人馮道。

D.《宋史》批評五代臣子事君不忠,司馬光罵馮道是奸臣之尤,從此“忠”己成功取代“仁”和“義”,成為儒家的主流價值觀。

E.文章以“凡忠必愚”為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凡是無限忠誠於封建君主的臣子都是愚人;其二是凡以“忠”作為唯一價值尺度來評判古人者也都是愚人。

12.作者*爾登曾指出“事不宜以是非論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惡論者,十居*。”請結合馮道的有關事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________。

13.作為一篇人物評傳,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回答。

答:________。

14.作者認為“凡忠必愚”的根本原因是什幺?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説明理由。

答:________。

【回答】

11.答C給3分,答E給2分,答A給1分,答B.D不給分。

12.對於事或人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是非善惡來進行論斷,因為評價的標準本來就不是單一的,而且事或人都離不開當時所處環境的影響,不能完全按照後人的觀念來苛責古人。比如:①馮道雖歷仕四朝十一主,看上去是不忠,但實際上,他所處的五代本就是亂世,王朝更迭頻繁,從一而終本不可能。 ②馮道出使契丹卑躬屈膝,有漢奸之嫌。他作為*卻為沙陀人服務,看似不義。但其實,當時華夷之防本就不嚴,而且又當山河殘破之時,弱國無外交,他也只能忍辱負重。 ③馮道求生害仁,看似大節有虧,但其實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或勸君主體恤百姓,或贖買被俘掠的士女,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13.①對傳主的生平經歷有所取捨。主要抓住後人爭議較大的幾件事進行敍述,既突顯了馮道的*格特點,又為後面的評價打下基礎。 ②注重對傳主生平事蹟的評價。對馮道的評論都嚴格立足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並以此反駁後人那些囿於世俗成見的評論,表現出既客觀又不落俗套的一面。③適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做到了記敍、議論、抒情三者相結合。尤其是對於後人永遠跳不出“愚忠”怪圈一事,感到深深的憤慨與惋惜,表現出作者努力為*文化尋找出路的歷史擔當。(每點2分)

14.第一問:根本原因即在於“見王朝而不見國,見國而不見民,見民而不見人”的所謂忠奸觀。這種觀點完全以是否無限忠於君主作為評判人與事的唯一標準,不關心事實,不關心真相,對權力無限崇拜,對個人生命與權利則完全漠視,培養的是整個民族深深地奴*。第二問示例:觀點一:同意。  ①以“忠君”作為唯一的價值標準是一種思維的退化,導致人們對諸如“仁”“義”“廉”等其他儒家多元價值觀視而不見,忠奸對立成為了人們最慣常的思維方式,也成了佔領道德高地以打擊異己的最佳武器。②古人以“忠孝”文化來維繫封建*體制的運轉,任何違背動搖現存體制的行為都被認為是不忠不孝的行為,使得國人永遠跳不出傳統的文化思維定式,也使得*出現任何變革都難如登天,所以才看不到出路。觀點二:不同意。 ①對人與事的評價標準雖可多元,但並不意味着可以不論是非。古人以“忠”作為最重要的評判標準體現的是對民族氣節的重視,“三*可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馮道趨炎附勢,賣主求榮,毫無**守,視為奸臣並無不妥。 ②古人講的“忠君”其實並不單單是對君主忠誠而已,更包含“匡救”之意,即杜甫所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就是説,臣對君有進行諷諫的義務,應該主動糾正君主的失誤,而不是如馮道般一旦君主有難就立即改換門庭,以保自身利祿。

【解析】

11.

試題分析:A項,“因此馮道的行為無可厚非”錯。文中作者只是認為“豈獨馮道為然?”,而不是説他的行為無可厚非。B項,原文説“但他自己就是沙陀人,“漢奸”兩字,用在他身上,原本不倫不類。馮道雖是*,立身沙陀人之朝,又當極廢州裂之季,責他以“民族大義”,是以後世人之所見,責前人之所不見”,由此可見,選項對馮道的評價是正確的,而對石敬瑭的評價不對。選項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D項,“從此‘忠’己成功取代‘仁’和‘義’,成為儒家的主流價值觀”錯。原文無據,無中生有。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分析:對句子“事不宜以是非論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惡論者,十居*”的理解,關鍵在“事不宜以是非論者,人不可以善惡論者”,意即“對於事或人的評價,不能簡單地以是非善惡來進行論斷”,“十居七八,十居*”是説評價的標準不是單一的。本題要求結合馮道的事蹟評價這一觀點。首先找到相關信息,之後在説明作者的看法。第2段“ 馮道的捱罵,在於他歷仕四朝十一主,拿喪君亡國不當一回事兒”。作者認為,他所處的五代本就是亂世,王朝更迭頻繁,從一而終本不可能。第3段“馮道另一捱罵處,是奉使契丹,有漢奸之嫌”,作者認為,當時華夷之防本就不嚴,而且又當山河殘破之時,弱國無外交,他也只能忍辱負重。第6段“司馬光罵馮道為奸臣之尤,理由是馮道求生害仁”,作者認為,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或勸君主體恤百姓,或贖買被俘掠的士女,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考點: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13.

試題分析:本題可以從傳主的生平經歷,對傳主生平事蹟的評價方面分析。如對傳主的生平經歷,作者主要抓住後人爭議較大的幾件事進行敍述,取捨得當。對馮道的評論都嚴格立足於當時的社會背景,並以此反駁後人那些囿於世俗成見的評論,即評價客觀。並且在評價時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

考點: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徵。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第一問:根本原因在最後一段“見王朝而不見國,見國而不見民,見民而不見人”,即無限忠於君主作為評判人與事的唯一標準。第二問:是探究題。*不唯一。答題思路為,①亮出明確的觀點;②分點列出事實依據;③結合文本或文本的具體事例作合理分析,注意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④注意語言通順流暢,表述規範。此外,答題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夠就以上任何一種觀點或其他觀點進行探究即可。

考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