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禮學與理學劉曉東   禮學與理學,是我們*傳統文化裏的主流,是我們*人,尤其...

來源:國語幫 1.1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禮學與理學劉曉東   禮學與理學,是我們*傳統文化裏的主流,是我們*人,尤其...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禮學與理學

劉曉東

    禮學與理學,是我們*傳統文化裏的主流,是我們*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

    禮是外部對人言行的制約和限定,在這種制約和規範中,包含了很多禮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禮教,對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從而能夠使人產生君子意識,不只是求做良民,更要做君子。理學,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別講究“內省”的功夫,向內去觀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沒有一些刑罰的手段來制約和規定。禮學的功效是鞏固社會秩序,理學使人的精神得到了昇華。這是我們對禮學與理學的大致劃分。

    禮是由外到內的,是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一種習慣,用習慣來逐漸改變自己的人格。禮,第一步是從外開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滲入到人精神心靈內部的,這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現和內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況,可以説,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禮是一種“人格*”,並且這種“人格*”不是隻有一套,而是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觸,雖然都是禮,卻是有差別的,這是由社會地位和身份差別決定的。既然禮是人格*。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扮演意識,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貶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這才叫作禮。

    禮培養的是角**人格,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不能為我們提供道德因子,同時也不能為我們提供精神依歸。所以説,禮有一定的侷限*。隨着時代的發展,會出現許多新問題,這些問題是以往禮制中沒有的。到了唐代,這樣的問題是如此之多,以至於不僅是禮的制度應當有變化,禮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人們進一步來思考。

    這就產生了理學。真正代表從禮學到理學的轉變的,是葉適《習學記言》中的一句話:“以禮決事,孰著以札制心。”禮學是用來治世的,理學是制心的,這是一種轉變。從禮學到理學的轉化中,理學把禮學的很多概念觀點進一步深化了。禮學沒有提供給我們原始的核心*的東西,但是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理學都有一個原始基本點,我們可以模仿着“天賦*”的説法,實際上就是“天賦良知”。由此,理學就有了很大的突破。禮學把人分成很多等級,比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禮來固化等級的差別。而就理學來説,天賦良知,大家都在一個平等的起跑線上。這樣就淡化了人在社會中有不同等級的觀念,在理的面前,等級*無效。

    理學對禮學是有發展的。首先,將應然變為自然,禮學是應當這樣做,到了理學,是你自願地很自然地來這樣做。其次,變治世為治心,把禮學的治世變成了個人精神的修養。第三,變外鑠為內拓,把外部對人的影響變成自己內心向外的拓展。這些就是理學對禮學的改變。

    兩千多年的札學與理學的傳統,對我們的民族*產生了一些深層次的影響。尤其是禮學,讓我們知道應當怎麼做,而不是讓我們必須怎麼做。我們不能認為禮學與理學和現實社會沒有什麼關係。它對我們整個民族*的深層次心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禮學與理學建立的是*傳統式的美德,但是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公共道德,*是把私德誇大作為公德,這是咱們*化的。我們*傳統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無限擴大,當成一種公德,這固然很好,但是這個路走起來相當漫長,我們應當有一個公共道德的標準。

    (選自2016年1月4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6.下列有關“禮”的解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從外部對人的言行進行制約和限定,使人不斷學習、不斷重複自己的行為,最終用    完善的人格來改變自己原先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B.禮是我國古代社*倡導的行為準則,它是由外部慢慢滲入到人精神心靈內部的,在 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外部表現和內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況。

C.禮作為“人格而具”有多種形式,意在使人們在面對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時,恰當地 扮演好自己的角*,既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貶低。

D.禮通過對人進行教化,使人不僅要做良民,更要做君子,但禮有侷限*,它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也不能為我們提供道德因子和精神依歸。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理學是從禮學轉化而來的,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不斷出現以往禮學不能解決的問 題,禮的制度就當有所變化,理學也就應時而生了。

B.理學為我們提供了禮學沒有提供的原始的核心*東西,類似“天賦良知”的觀點提出以後,人在社會中的等級差別也就隨之消除了。

C.理學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肯定,憑藉人的“自省”精神,向內去觀察自己,改變自己,從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昇華。

D.理學對禮學是有發展的,它把硬*要求變為自願,把鞏固社會秩序變為提升個人修養,把外部對自己施加影響變為自己內心向外部拓展。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在《祝福》中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時,提到兩本理學著作——《近思錄集註》和 《四書襯》,意在點明他的身份和思想:捍衞封建道統,崇尚孔孟之道。

B.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就是説要約束限定自己,按照禮的規範行事,他希望以此來改變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秩序混亂的社會局面,重建社會秩序。

C.葉適《習學記言》中的“以禮決事,孰若以禮制心”代表着從禮學到理學的轉變,這意味着禮學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理學從此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

D.禮學與理學建立起來的*傳統式美德,把私德無限擴大當成一種公德,固然很好,但我們仍然有建立一個公共道德標準的必要。

【回答】

6.A

7.B

8.C

【解析】

試題分析:

6.A“最終用 完善的人格來改變自己原先的行為習慣”錯。原文説“禮是由外到內的,是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一種習慣,用習慣來逐漸改變自己的人格”。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B“人在社會中的等級差別也就隨之消除了”説法太絕對。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C“意味着禮學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理學從此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力”錯誤。“理學從此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力”原文無據。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科普類文本閲讀 社科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