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   王鼎字鼎臣,以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時天子患吏治多弛,監司不舉...

來源:國語幫 1.84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   王鼎字鼎臣,以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時天子患吏治多弛,監司不舉...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9分)

    王鼎字鼎臣,以進士第,累遷太常博士。時天子患吏治多弛,監司不舉職,而范仲淹等方執政,擇諸路使者令按舉不法,以鼎提點*東刑獄。與轉運使楊紘、判官王綽競擿發吏,至微隱罪無所貸。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為“三虎”。仁宗聞之,不説,後傅惟幾奉使*東,戒以毋效“三虎”為也。仲淹等罷,鼎與紘、綽皆為人所言,時鼎提點兩浙刑獄,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飢,人相食,鼎經營賑救,頗盡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舉,鼎為條教禁止。時盜販茶鹽者眾,一切杖遣之,監司數以為言,鼎弗為變。徙提點河北刑獄,治奸贓益急,所劾舉,不避貴勢。召為開封府判官,改鹽鐵判官,累遷司封員外郎、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內侍楊永德奏請沿汴置鋪挽漕舟,歲可省卒六萬,鼎議以為不可。永德橫猾,執政重違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員將永德就鼎議,發八難,永德不能復。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過聽小人,妄有所改,以誤國計。”於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為使。前使者多漁市南物,因奏計京師,持遺權貴。鼎一無所市,獨悉意精吏事,事無大小,必出於己。凡調發綱吏,度漕路遠近,定先後為成法,於是勞逸均,吏不能為重輕。官舟禁私載,舟兵無以自給,則盡盜官米為奸。有能居販自贍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償所逋。鼎為移州縣督償之,舟人有以自給,不為奸,而所運米未嘗不足也。

鼎*廉不欺,嘗任其子,族人慾增年以圖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諸子以財,鼎悉推與其弟。嘗知臨邛縣,轉運使選攝新繁,新繁多職田,鬥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縑,散之族人,一日盡。所至不擾,唯市飲食日用物,增直以償。事繼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養儉約。當官明敏,強直不可撓。所薦士多知名,有終身不識者。

                                 (選自《宋史•列傳第五十九》,有刪改)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擇諸路使者令按舉不法                    按:追究,查辦

B. 時盜販茶鹽者眾,一切杖遣之              遣:發配

C. 不肯償所逋                              逋:拖欠

D. 當官明敏,強直不可撓                    撓:阻止

1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明王鼎“強直不可撓”的一項是(  )

①競擿發吏,至微隱罪無所貸

②一切杖遣之,監司數以為言,鼎弗為變

③治奸贓益急,所劾舉,不避貴勢

④分諸子以財,鼎悉推與其弟

⑤所至不擾,唯市飲食日用物

⑥事繼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養儉約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④⑥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傅惟幾奉命出使*東,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誡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樣檢舉不法,堅持原則,剛正不阿。

B. 河北地區發生大災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設法救濟災民。調為建州知州,那裏的風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撫養,王鼎就制定條例教育州民,禁止他們這樣做。

C. 楊永德橫暴狡猾,執政難於違揹他的奏請,就讓三司判官中的一個人帶永德來和王鼎辯論,王鼎連發八問,楊永德回答不出。

D. 王鼎擔任臨邛縣知縣時,在新繁辦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縑,就把他分給了族人。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與轉運使楊紘、判官王綽競擿發吏,至微隱罪無所貸。(5分)

(2)居二年,遂以為使。前使者多漁市南物,因奏計京師,持遺權貴。(5分)

【回答】

14.D

15.A

16.A

17.

(1)(王鼎)與轉運使楊紘,判官王綽競相揭發*污吏,甚至對微小隱蔽的罪行也不寬恕。(“競”“擿發”“貸”各1分,大意2分)

(2)過了二年,王鼎被任命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購買南方的特產,趁着到京城述職,就拿着這些特產贈送權貴。(“居”“因”“遺”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4.

試題分析: 撓:使動用法,使……屈服。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具體語境和上下文來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詞*、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本題可以聯想成語“不屈不撓”來幫助判斷。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做這類的題,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後再看這個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點”。還要注意審清題目,看清是“直接表明(間接表明的不能選)”還是“表明(間接表明的也能選)”。④表現的是王鼎的謙讓,⑤表現的是王鼎愛民,⑥表現的是王鼎善待家人,生活節儉。①②③均能表明王鼎“強直不可撓”。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16.

試題分析:“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樣”錯,本題關鍵是翻譯出“後傅惟幾奉使*東,戒以毋效‘三虎’為也。仲淹等罷,鼎與紘、綽皆為人所言,時鼎提點兩浙刑獄,降知深州”,由此推斷出是曲解文意,應是仁宗告誡傅惟幾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此類題目命題方向主要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抓住這幾方面仔細對讀原文找到錯誤,應該很簡單。設題“雷區”有:曲解文意(錯解關鍵詞)、無中生有(文中無此信息)、張冠李戴(寫錯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時、地等做的事攪亂混編)、以偏概全(一點缺點,全盤否定)、言過其實(過高褒揚或貶低)等。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7.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省略句等)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的詞語、借代的詞語外),然後再整體翻譯,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語句通暢。關鍵字:“競”譯為“競相”;“擿發”譯為“揭發”;“貸”譯為“寬恕”。“居”譯為“過了”;“因”,介詞,譯為“趁着”;“遺”譯為“贈送”。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王鼎字鼎臣,憑藉進士及第,多次升遷擔任太常博士。當時天子擔憂吏治大多毀壞,監察部門不履行職責,而范仲淹等人剛剛執政,就挑選各路使者讓他們查究檢舉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點*東刑獄。王鼎與轉運使楊紘、判官王綽競相揭發*污吏,甚至微細隱藏的罪行也不寬恕。因此他們屬下的官吏怨恨他們,把他們看作“三虎”。仁宗聽到了這些情況,很不高興,後來傅惟幾奉命出使*東,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誡他。范仲淹等人被罷免,王鼎與楊紘、王綽都被人指責,當時王鼎提點兩浙刑獄,因此被貶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區發生大災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設法賑救災民,非常盡力。遷為建州知府,那裏的風俗生了孩子多不撫養,王鼎就制訂條例教育鄉民,禁止他們這樣做。當時偷販茶葉和鹽的人很多,(王鼎)全都用棍子(驅遣)發配他們,監司屢次替他們説話,王鼎不為此改變。王鼎遷任提點河北刑獄,處理*污吏更加急迫,他*劾檢舉官員,不迴避權貴和有勢力的官員。他被召為開封府判官,改任鹽鐵判官,多次升遷擔任司封員外郎、淮南兩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內侍楊永德奏請沿汴河設置驛站牽引漕舟,每年可節省役夫六萬,王鼎議論以為這樣做不行。楊永德橫暴狡詐,宰相難於違揹他的奏請,就讓三司判官一員帶永德來和王鼎辯論,王鼎根據實際情況連發八問,楊永德均不能回答。王鼎於是上疏説:“陛下幸虧考察任用了我,不應該過分聽從小人的話,胡亂有所改變,因而耽誤國家大計。”於是永德的奏請沒有被採納。

過了二年,王鼎被任命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購買南方的特產,趁着到京城述職,就拿着這些特產贈送權貴。王鼎一樣特產也沒買,獨自全心全意去精心處理政事,事情無論大小,一定自己親自處理。凡是調發負責成批運輸貨物的官員,王鼎估計漕路的遠近,確定運期的先後,制訂成規章制度,因此勞逸均等,官員不能肆意妄為。官船禁止私人搭載物品,舟兵不能養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來幹壞事。有舟兵販米養活自己,買米的人抓住他們違法的把柄,不肯償還拖欠的米。王鼎就發文書要州縣監督償還,舟人有辦法自給了,就不再幹壞事了,而所運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廉潔不欺騙人,曾經任用過他的兒子,族人想讓他給兒子虛報年齡來謀求早點做官,王鼎不允許。王鼎的父親死了,就把他的遺產分給兒子們,王鼎把遺產全部分給他的弟弟。他曾經擔任臨邛縣知縣,轉運使選擇在新繁辦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縑,就把它散給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處不擾民,只買一些飲食日用物品,並且加價來補償他們。他事奉繼母很孝順,教導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養十分節儉。當官明智敏捷,堅強正直不可使之屈服。他所推薦的士人中有許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終身不認識他們。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