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㈠李清臣字邦直。七歲知讀書,日數千言。客有從京師來者,與其兄談佛寺火,清臣從傍應曰:...

來源:國語幫 3.13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㈠李清臣字邦直。七歲知讀書,日數千言。客有從京師來者,與其兄談佛寺火,清臣從傍應曰:...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㈠李清臣字邦直。七歲知讀書,日數千言。客有從京師來者,與其兄談佛寺火,清臣從傍應曰:“此所謂災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驚曰:“是必大吾門。”

㈡治平二年,試祕*,歐陽修曰:“不置李清臣於第一,則謬矣。”時大雨霖,災異數見,論者歸咎濮①議。及廷對,或謂曰:“宜以《五行傳》‘簡宗廟,水不潤下’為*,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間豈無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異者,不止其異,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聲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議皆謂可用,顧以親抑之可乎?”既而詔舉館*,歐陽修薦之,得集賢校理。

㈢紹聖元年,廷試進士,清臣發策曰:“今複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②之官而農不加富,賜土以柔遠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賈之路不通。夫可則因,否則革,惟當之為貴,聖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將張輿戰沒,章惇怒,議盡戮全*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誅吏士,異時亡將必舉*降虜矣。”於是但誅牙兵十六輩。僕*韓忠彥與之有連,惟其言是聽,出範純禮、張舜民,不使呂希純、劉安世入朝,皆其謀也。尋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

㈣清臣蚤以詞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築都城,皆命作記,簡重宏放,文體自成一家。為人寬洪,不忌害。嘗為舒亶所劾,及在尚書,亶以贓抵罪,獨申救之,曰:“亶信亡狀,然謂之贓則不可。” 清臣起身窮約,以儉自持,至富貴不改。然志在利祿,一意欲取宰相,故*持悖謬,竟不如願以死。  

(選自《宋史·李清臣傳》,有刪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倉。常平之官,簡稱“倉臣”,掌常平倉、免役、市易、坊場、河渡、水利等事。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損害       B.是必大吾門        大:光大

C.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順從       D.夫可則因          因:沿襲

1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遷官,即升職。與“擢”相似的還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中的“察”“舉”等詞。

B.從“歐陽修薦之”可以看出歐陽修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地位;文學上,他與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蘇、曾鞏、王安石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C.“廷試進士”中的“進士”是指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殿試的人,意思是可以進授爵位的人,而應試者被稱為“舉進士”。

D.“贈金紫光祿大夫”中的“贈”是古代朝廷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績而對死者進行追封,也稱追贈;其餘還有贈官、贈典等。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清臣自幼好讀書,其文備受好評。他七歲的時候就每天讀好幾千字書,不僅得到過考官歐陽修的肯定,而且還在早年憑藉詩詞文章被神宗讚賞。

B.李清臣見識深遠,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時候就認為當時佛寺火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發出儆戒;為官後更認為善於消除災異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為人寬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與自己有過節的人受冤時,他也正直地為他説話;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誅殺全*,他以理勸説,避免了大規模殺戮。

D.李清臣追求利祿,終被陷害而死。他因為一心想當宰相而行為錯謬,他勾結韓忠彥並出主意排擠範純禮、呂希純等人,最終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複詞賦之選而士不知勸,罷常平之官而農不加富。(5分)

譯文:                                                                                    

(2)嘗為舒亶所劾,及在尚書,亶以贓抵罪,獨申救之。(5分)

譯文:                                                                                     

【回答】

9.C

10.A

11.C

12.(1)現在恢復了用詞賦選用士人但士人並不知道勸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農民並不富裕。

(2)曾經被舒亶*劾,等他任尚書時,舒亶因貪贓被治罪,李清臣獨獨為他辯護救他。

【解析】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次為B級(理解)。推斷文言實詞可以運用代入檢驗法.把解釋的意思代入原文,聯繫上下文看其是否恰當。 “而羌夷之患未弭”,異族的患害並未順從,“禍患”與“順從”不搭配,所以C項弭應解釋為平息、消除。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0.

試題分析:察:考察後予以推舉。舉:推選,推薦。“察”“舉”與“擢“的含義不同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11.

試題分析:準確解答分析、概括題,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審讀題幹,明確要求。(2)題文對照,確定正誤。(3)明確陷阱,究其各選項的出錯方式,可歸納為“詞語誤解”、“曲解句意”、“事件雜糅”、“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張冠李戴”六大類型。其他還涉及到“誤用因果”“強加關係”“以偏蓋全”“誇大其辭”等等。C項後一個事例不是李清臣為人寬洪、不忌恨害人的體現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1)句注意“復”“勸”“罷”;(2)句注意“為……所”“以”“申”。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歲就知道讀書,每天讀書幾千字。他家有客人從京城來,和他哥哥談到佛寺遭火災,李清臣在傍邊*嘴説:“這就是所謂天災,可能是為害*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驚異地説:“他一定會光大我家門户。”

治平二年,應祕*考試,歐陽修説:“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謬了。”當時大雨成災,幾次出現災異,議論此事的人歸罪於濮王之議。到朝廷對答之時,有人説:“應該用《五行傳》説的‘簡宗廟,水不潤下’為*,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説:“我不相信。民間難道沒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嗎?善於制止天地災異的人,不是去制止災異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對策被選中入等,名聲很盛。英宗説:“像李清臣這樣的人,公議都認為可用,難道能因為是親戚就壓抑他嗎?”不久下詔推舉館*官員,歐陽修舉薦李清臣,得以任集賢校理。

紹聖元年,殿試考取進士,李清臣在策問中提問説:“現在恢復了用詞賦選用士人但士人並不知道勸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農民並不富裕,以賞賜土地的辦法去柔服遠方而異族的患害並未平息,寬緩財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暢通。可行的就沿襲,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適中為貴,聖人也沒有定規。”當時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將張輿陣亡,章惇大怒,建議把全*四千人都殺掉。李清臣説:“現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殺掉,以後出現主將戰死的情況必然會全*降敵了。”於是只殺了牙兵十六人。僕*韓忠彥和他有勾結,專聽他的話,排擠範純禮、張舜民,不讓呂希純、劉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詩詞文章好被神宗所賞識,修建大理寺,修築都城,都叫他作記,文章簡潔厚重而氣勢宏放,文體自成一家。他為人寬厚,不忌恨害人。曾經被舒亶*劾,等他任尚書時,舒亶因貪贓被治罪,李清臣獨獨為他辯護救他,説:“舒亶的確不像樣子,但説他貪贓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貧困,保持節儉以自愛,到富貴仍不改變。但他的志向在於追求利祿,一心想當宰相,所以行為錯謬,最終不能如願而死。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