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曠世奇才蘇軾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

來源:國語幫 1.0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曠世奇才蘇軾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

曠世奇才蘇軾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的認識上,蘇軾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淵源。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 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基於此,他重視文學積極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鍼砭時弊。他在《題柳子厚詩》中寫道:“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 病。”所謂“有為而作”,目的在於揭發當世*的過失和社會中的種種不平,從而達到“療飢”“伐病”的功效。蘇軾的意圖十分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揮詩歌的 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於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實,阿諛奉承。蘇軾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説:“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後遇事 即言。其後臣屢論事,未蒙施行,仍復作詩文,寓物以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聖意。”這説明蘇軾確是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揮文學的 社會功能,以揭發流弊、拯時救世。蘇軾《答喬舍入啟》中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後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採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 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後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採”與國家的興亡聯繫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以體用為本” 與“有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蘇軾文藝中儒家兼濟天下思想的反映。

蘇軾認為詩畫要傳神, 而滿足於摹寫物象,意盡句中,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對蘇軾詩貴傳神的見解,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剖析:其一、詩要傳客觀物象之神。蘇軾《評詩人寫物》 雲:“詩人有寫物之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此。”其二、詩要有“超以象外”的遠韻。“遠韻”是“神似”的自然發展,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超以象外”的無限時空中,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與回味的餘地,這就是“遠韻”。其三、詩歌創作要有“空靜”的心態。蘇軾《送參寥師》詩云:“欲令詩語 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羣動,空故納萬境。”只有處心於靜境,才能擺脱動境的干擾,才能洞察萬物的紛紜變化;只有置心於虛空,才不為成見所蔽,才能容納萬 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寫出體物傳神、意境深邃的詩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靜”。首先必須從煩瑣的世俗事務中擺脱出來,使身心閒逸。閒逸才有空靜,空靜才有 妙境和遠韻。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 畫折枝二首·其一》雲:“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文藝形式,但蘇軾認為它們之間有着共同的美學標準,即“天工與清新”。“天工”, 意謂出於自然,無須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創作者的個*,給人以“清新”之感。蘇軾在評論詩歌時,常常用天工清新作為審美標準。在蘇軾看來,自然清 新的詩可以當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詩的生命,美的極致。蘇軾“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於莊子的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樸而天 下莫能與之爭美”,以及“法天貴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鑿的“天工”的實質。在蘇軾的哲學思想中,最高的範疇也正是“自然”或“道”。蘇軾追求自然 之美,實際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無上的“道”或“自然”作為他關學追求的最高準則。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作為出*的文學批評家,蘇軾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有着獨特的見解,這些見解與其*、哲學思想密切相關。

B. 蘇軾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採”與國家的興亡聯繫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用舍之間,安危攸寄”。因此蘇軾認為寫文章時“體用”與“華採”同等重要。

C. 蘇軾主張詩貴傳神,認為成功的藝術作品不應追求摹寫物象,而要傳客觀物象之神,且須具備“超以象外”的遠韻。

D. 蘇軾的“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於莊子的美學思想,常常被他用來作為評論詩歌的審美標準。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蘇軾引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説明詩人要具備“寫物之功”,傳客觀物象之神,達到“神似”,方能為“遠韻”和“空靜”提供發展空間。

B. 蘇軾把“自然”或“道”作為自己美學追求的最高準則,提出了“天工與清新”的詩畫美學標準,認為出自“天工”者,會給人以“清新”之感。因為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一樣工,蘇軾認為“天工與清新”的審美標準適合評價詩歌而不適合評價畫。

C. 只有擺脱動境的干擾和成見的矇蔽,方能讓心於靜境與虛空,才能夠把握住萬物的變化,容納各種各樣的妙境,進而創作出傳神詩篇。

D.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並通過創作來實現文學揭發流弊、拯時救世的社會功能。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雖然蘇軾因詩獲罪,然而通過他向皇帝申述自己獲罪原因時的言語,我們卻依然可以發現他對詩歌有所勸誡、有補於世的社會價值的認同和堅持。

B. 蘇軾評價王維詩畫時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王維在創作詩畫時,分不清詩畫產生的現象。

C. 林逋《梅花》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對梅花枝條和香氣進行了準確生動的描寫,這符合蘇軾“詩要傳客觀物象之神”的標準。

D. 孟郊落第所作“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極盡憂傷,而得第所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則欣喜無比,這體現了蘇軾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回答】

4.A

5.D

6.B

【解析】

4.試題分析:B. 蘇軾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採”與國家的興亡聯繫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用舍之間,安危攸寄”。因此蘇軾認為寫文章時“體用”與“華採”同等重要。原文的意思是“體用”更重要。C. 蘇軾主張詩貴傳神,認為成功的藝術作品不應追求摹寫物象,而要傳客觀物象之神,且須具備“超以象外”的遠韻。“認為成功的藝術作品不應追求摹寫物象”理解有誤。原文“而滿足於摹寫物象,意盡句中,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D. 蘇軾的“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於莊子的美學思想,常常被他用來作為評論詩歌的審美標準。根據原文“天工”的審美原則是源於莊子思想。

5.試題分析:A. 蘇軾引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説明詩人要具備“寫物之功”,傳客觀物象之神,達到“神似”,方能為“遠韻”和“空靜”提供發展空間。原文意思神似後有自然的遠韻,選項把兩個東西分開來説了。B. 蘇軾把“自然”或“道”作為自己美學追求的最高準則,提出了“天工與清新”的詩畫美學標準,認為出自“天工”者,會給人以“清新”之感。因為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一樣工,蘇軾認為“天工與清新”的審美標準適合評價詩歌而不適合評價畫。C. 只有擺脱動境的干擾和成見的矇蔽,方能讓心於靜境與虛空,才能夠把握住萬物的變化,容納各種各樣的妙境,進而創作出傳神詩篇。原文“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選項對原文理解有誤。

6.試題分析:B. 蘇軾評價王維詩畫時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王維在創作詩畫時,分不清詩畫產生的現象。“這是王維在創作詩畫時,分不清詩畫產生的現象”理解有誤,原文的意思詩畫本身是一體的。

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範圍、強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