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赤壁賦》研讀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來源:國語幫 1.04W

問題詳情:

《後赤壁賦》研讀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後赤壁賦》研讀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鬆*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流有聲,斷岸幹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水落石出”予亦驚悟。開户視之,不見其處。


15.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4分)


(1)歸而謀諸婦     (          )    (2) 悄然而悲(          )


(3) 掠予舟而西也  (           )    (4) 顧而樂之 (          )


16. 翻譯下面的句子: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4分)


                                                                             


17.“水落石出”乃是一個成語。它的文中義是                     ;後起義是             。(4分)


18.作者“曾日月之幾何,而*山不可復識矣”的感慨是由眼前“*流有聲,斷岸幹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觀比較於前《赤壁賦》中                               的景物而發的。其中藴含的感情是                                    (4分)


19.探究: 蘇軾與這隻“橫*東來”的鶴有什麼共同點嗎?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給了你什麼暗示。(4分)


                                                                                        


20.比較:東坡先生在兩篇《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請談談你的認識。(4分)


                                                             

【回答】

15.(1)猶“之於”,之,代酒;於,向。(2)憂傷的樣子。 (3)向西飛去  (4)喜歡


16. 蹲上形如虎豹的山石,爬上形如虯龍的樹幹(枝),攀上猛禽壘巢的高崖,俯視河伯的深宮。


17.水位降下去了,石頭露了出來。形容景*清朗。後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18.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白露橫* 水光接天  感慨時間的推移改變了*山的容顏,也改變了自己剛貶謫到黃州時的驚恐、失落、悲哀,藴含着現在的情緒,已經相對平靜,有點隨遇而安了的情感。


19.二者的共同點是:都孤獨、寂寞、高雅、超凡脱俗。(鶴是道教中仙家的坐騎)作者以空靈的文字塑造了一隻孤鶴的卓拔不羣的形象,寄託着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以浪漫的想象寫夢中與道士(鶴所化)的邂逅、對話,流露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豁達。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着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結局不見孤鶴,也無道士。一筆雙關,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餘味深長。(此題*言之成理即可)


20.異:表達的情趣和胸襟迥然不同,前賦中作者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後賦卻藉助幽深寂寥的境界,表達想“出世”的思想傾向,有虛無**;但相同的是均為被貶之後所作。精神苦悶,想尋求解脱(前賦中的豁達之語,不乏自我安慰的因素)。(意對即可,不同意見如能自圓其説,亦認可。)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