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

來源:國語幫 2.58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題

……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誡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予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思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旨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霸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予;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農帛矣:雞豚*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農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文段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陷害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

C.謹庠序之教                                                   庫序:古代的學校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王位

2.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寡人之於國也                B.①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

②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②天下可運於掌

C.①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D.①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②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②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國君要愛護百姓關心*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為國君以德服人,才會得到百姓的擁戴。

B.孟子認為仁愛的國君規定*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就足夠了,不必對*進行禮義上的教育:等到*犯了罪,然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才能樹立君主的威嚴。

C.比喻這種修辭格,是文學語言的重要的表達形式之一。“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形象地對比出前者是絕對做不到的,而後者不過是舉手之勞。“天下可運於掌”這個比喻,具體形象地説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D.齊宦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於禽獸,而沒“有推恩”於百姓,他缺欠的是“仁術”,即沒有愛護自己的百姓.其實他有能力去做,只不過他不去做罷了。因此對他來説,是“不為”,而非“不能”。

4.把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②謹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回答】

1.D(王:統一天下。)

2.A(A於:對。B於:①到;②在C①在:②比。D①對;②在。)

3.B(B中君主“不必對*進行禮義上的教育;等到*犯了罪,然後用刑法去處罰他們,才能樹立君主的威嚴’’錯誤。結合上文“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理解。)

4.(評分標準)

(1)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麼容易了。

(2)重視學校的教育,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髮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揹着、頂着東西在路上走了。

知識點:文言文閲讀 單元測試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