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7~20題。反求我心悟人生樑衡①佛教在*,許多人信,許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

來源:國語幫 8.44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7~20題。反求我心悟人生樑衡①佛教在*,許多人信,許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

閲讀下面文章,完成17~20題。


反求我心悟人生


樑衡


①佛教在*,許多人信,許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還是不信,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從東漢傳入*,已存在了兩千多年。不但存在,還有發展,甚至發展之後又再傳回它的故鄉印度,季羨林先生稱之為文化史上很少見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還有“橫流”,它又從*傳到日本,傳到歐美等地,幾乎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這説明什麼,説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世界,特別是解釋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還説明中華文化的博大,具有寬容與創新的精神。它沒有排外、自閉,也沒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開放吸收,兼容幷蓄,進而改革創新。*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現在之佛教也不是過去之佛教。


②佛教傳入*之後,又新創幾宗幾派,已無人能説清。特別是禪宗經六祖革新之後,禪與佛幾乎是兩個概念。佛教與其他宗教之大不同處是不搞神祕化,強調自我體驗,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傳神主救世,而強調自度度人。有寬忍、無私、利他、*的一面,是積極的。*文化在佛教西來之前,便有道,強調無為,重自然規律;有儒,強調自強不息,濟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華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遠流長。至今*許多名山、市井的古廟裏,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們平常的處世用事中也常常是進為儒,守為道,退為佛,像是一套武術的攻防進守,又像是一個人,時而興奮時而沉靜。所以,如林則徐這樣的虎門銷*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你已無法確指這裏是儒、是道、還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當你細品其*、香、味時,已無法説清,其中是哪一種料在起作用。


③對佛的體驗有一句話講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體會吧,説出來的就不算是佛,這大概就是禪味,其實是哲學。當年愛因斯坦與波爾兩位大物理學家爭論物質能不能準確測量,直到死誰也沒有説服對方。愛氏説能,波氏説不能,叫“測不準原理”。比如用温度計測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計及環境的温度而已不是水的準確温度。有一次*接見外賓,趙樸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風趣地説:“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佛教有沒有這個公式?”趙答:“有。”是又不是,説不準,是哲學。佛教傳入*後得華夏文化之靈,浴神州風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爾的那支温度計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學、文學、藝術、*、人生修養等等的一種混合體了。一部紅樓夢,有人讀情,有人讀理,有人讀階級鬥爭。一部佛教,更是*人兩千年來讀不完的書。你看,像梁啟超、胡適、魯迅這樣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魯迅還出資刻過佛經。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藝術家則乾脆皈依佛門。這是佛教的妙處,每個行為都能在它的思維下找到一種實現的方法,每個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個自我。山西隰縣小西天寺裏,有一副對聯:“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種甚因,結甚果,是因是果。”當我們談佛説禪時,其實是在探尋自我,研究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這種含義是説不很準的,也是“測不準原理”。我心茫茫,佛法無邊,唯其不準,才有大用,才有發揮的空間,兩千年不衰,天地間永駐。我們對佛千萬不敢太認真,燒香拜佛,求其顯靈;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寧説,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靈活。至於掌握到一個什麼樣的度,還是那句話,飲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節選自《*日報》)


17.作者認為傳入*以後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為這一觀點依據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遠流長。


B.佛教能使每個行為都可在它的思維下找到實現的方法,每個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


C.佛教得華夏文化之靈,浴神州風土之情。


D.佛教已成為哲學、文學、藝術、*、人生修養等等的一種混合體。


18.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橫流”是普遍現象,莎士比亞的戲劇可以傳到*來,*的儒學也可以傳到歐洲去。


B.對外來文化,我們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應該開放吸收,兼容幷蓄,進而改革創新。


C.較之於其他宗教,作者認為佛教不搞神祕化,但在談及對佛的體驗時,作者卻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測不準”、“説不準”這些模糊語言加以表述。可見只有像李叔同、金庸這樣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


D.佛教不宣傳神主救世,而強調自度度人,談佛説禪,其實是在探導自我,研究“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於處理好人際關係。


19.為什麼在作者看來,“一部佛教,更是*人兩千年來讀不完的書” ?請聯繫全文分條概述。(6分)


                                                                   


                                                                       


20.請概述作者樑衡寫作此文的“用意”。(6分)


                                                                   

【回答】

17.A(A項是對“中華文化”的陳述,不是對“佛教”的陳述。) (3分)


18.C(“可見”後面推論錯誤。)(3分)


19.(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釋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


(2)佛教強調自我體驗、自度度人。有寬忍、無私、利他、*的一面。


(3)佛教在處世用事中給人以莫大的啟發。


(4)佛教傳入我國後,得華夏文化之靈,浴神州風土之情,成為一種混合體文化。


(5)佛教妙在能使每個行為都能在它的思維下找到實現的方法,每個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共6分,答到其中任何三點即可得6分)


20.充分肯定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①,強調對佛的體驗重在參悟②和把握好一個“度”③。(每點2分,共6分)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