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閲讀*荊軻刺秦王(節選)大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來源:國語幫 1.84W

問題詳情:

文言文閲讀*荊軻刺秦王(節選)大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文言文閲讀

*

荊軻刺秦王(節選)

大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老僧辨奸

【清】沈起鳳

嚴分宜①未貴時,與敏齋王公讀書菩提寺東院。一日,同閲《荊柯傳》至樊於期自殺處,嚴曰:“此呆漢也,事知濟.不濟,輒以頭顱作兒戲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復仇,殺身不顧,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閲至白衣冠.送別時,嚴復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復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壯士一行,風蕭水咽,擊築高歌,千古尚有餘痛!”

繼閲囊提劍斫,箕踞高罵,嚴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漢。不於環柱時殺之,

而乃以謾罵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傑上報知己,至死尚有生氣。銅柱一中,祖龍③亦應膽落。”

一時,哭聲笑聲喧雜滿堂。一老僧傾聽久之,歎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測也。二十年後,忠臣義士,無遺類矣。”

后王官.中牟縣令,頗有政聲。而嚴竟以青詞作相,專權誤國,植黨傾良,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預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門所謂“定劫”歟?(選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 嚴分宜:即嚴嵩,明朝中後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閲歷世事。③ 祖龍:指秦始皇。

8.下列劃線詞的意思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1)事知濟不濟                濟:接濟

(2)又閲至白衣冠送別時        冠:戴帽子

(3)繼閲囊提劍斫,箕踞高罵    提:投擲

(4)后王官中牟縣令,頗有政聲  官:做官、任職

9.下列句子中,説法錯誤的一項是(    )

A.青詞指用硃筆寫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後期大臣多用青詞邀寵。

B.“五音”是古代音樂調式,即宮、商、角、徵、羽。“為變徵之聲”中的“變徵”是角、徵二音之間接近徵音的聲音。

C.《戰國策》又稱《國策》,成書於戰國末年至秦漢間,後經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

D.《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敍事完整的紀傳體歷史著作,與《公羊傳》《榖樑傳》合稱“春秋三傳”。

10.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一開頭就道出了這是一場生離死別,送者和行者均沉浸於痛楚之中。

B.*文描寫音樂聲由激憤轉為悲涼,聞者之情由悲壯變為悲涼,高昂變為低沉。

C.乙文結尾處交代了嚴分宜、王敏齋二人的不同結局,照應了前文老僧的預言。

D.*、乙兩文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有神態描寫,但乙文更注重對比手法的運用。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2)乃復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回答】

8.A

9.D

10.B

11.(1)於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句意2分,“就”“去”“顧”各1分)(2)竟然還派遣他去執行使命,太子丹真是太愚蠢,。(句意2分,“乃”、“遣”、“下愚”各1分)

【解析】

8.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閲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A 項,濟,成功。所以選A。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文言實詞考查的重點鎖定在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這兩個方面,其中側重考查多義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考生在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往往出現忽略的情況:1.忽略詞類活用。高考考查文言實詞時,命題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象,用以前的詞義解釋它,給考生設置答題陷阱。2.忽略古今異義。絕大部分的漢語詞彙,隨着歷史的發展,詞義也在不斷嬗變。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漢語詞彙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變化和名稱説法改變等。有的考生,由於沒有注意到詞義的古今聯繫與區別,很容易誤將“古義”與“今義”混為一談,以今義釋古義。3.忽略詞語通假。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書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寫成的錯字、別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種語言現象。通假字和本字的關係,大體上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韻通假,三是雙聲通假。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漢語的通假現象,就勢必造成理解的錯誤。4.忽略一詞多義。所謂的“一詞多義”,就是一個詞往往同時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項,且幾個意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古漢語因為“一詞多義”容易成為考生文言文閲讀障礙,所以辨析、確認多義詞在文中的含義,一直是高考的熱點。

9.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可根據平時的積累,將表述錯誤的選項找出即可。D項,《左傳》是編年體著作。所以選D。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示】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是近幾年高考的一個常考點,命題人往往將此考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閲讀命題中進行考查,解答此類題,考生往往會有一個方向上的誤區,即考生誤認為從文本中即可找到*,而實際上,考查的內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時對文學常識的積累與不斷的複習鞏固。選項中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往往會在朝代、管理部門、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換其它的內容,迷惑考生,思考時,一定要細心辨別。

10.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着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項,音樂聲由悲涼轉為激憤,聞者之情由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所以選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常見的設誤角度有:曲解詞義、誇大其詞、以偏概全、張冠李戴、顛倒是非、因果混淆、時序錯位(時間順序顛倒)、無中生有、添枝加葉。其中一個錯誤項的錯誤設置有隱蔽*和迷惑*,它往往在大體正確的前提下設置一些與原文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內容、詞語。做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

11.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譯時,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儘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本題重點詞語:“就”“去”“顧” “乃”、“遣”、“下愚”。

【考點定位】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應將“下愚”等詞語翻譯準確。

【參考譯文】

嚴嵩還沒有做*的時候,和王敏齋在菩提寺的東院讀書。有一天,他們一起閲讀《荊軻傳》。當讀到樊於期自殺的時候,嚴嵩説:“這是一個死板的漢子,對於事情能不能成功已經知道,竟用自己的頭顱當作兒戲!”於是放聲大笑。王敏齋説:“重義輕生的人為了復仇,即使捨身自殺也不顧惜,他的志節值得敬仰!”於是放聲大哭。

又讀到太子丹和賓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別荊軻時,嚴嵩又大笑着説:“既然知道(荊軻)一去就不能夠回來,竟然還派遣他去執行使命,太子丹真是太愚蠢了,”王 敏齋又大聲哭着説:“壯士這一趟出使的壯舉,令大風蕭蕭,易水哽咽,擊築高歌的聲音歷經千年流傳下來,至今還令人悲痛啊!”

接着讀到秦王的*醫用*囊投擲荊軻,秦王拔出長劍砍斷荊軻的左腿,荊軻傲慢地坐在地上高聲大罵秦王時,嚴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説:“荊軻真是一個缺乏世事閲歷的漢子。不趕緊在環繞柱子追趕秦王時殺了他,卻只是大罵一番了事。”王敏齋(這時)更是哭得淚水沾濕了衣襟,説:“英雄豪傑報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 時候還有一股豪氣。(荊軻的*首)投中在銅柱上,秦始皇當時也應該嚇破了膽。”

這個時候,哭聲和笑聲很大而雜亂地充滿屋子。一個老和尚仔細聽了很久,感歎説:“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難以預料。二十年後,他們是否是盡忠的臣子和重義的志士,應該就在其中不會遺漏了。”

後來,王敏齋做了中牟縣的縣令,政績很好,影響頗佳。而嚴嵩竟然憑藉青詞邀寵做了國相,獨斷專權貽誤國事,培植黨羽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詐邪惡的人。老和尚預先知道這樣的結局,卻不能挽救,這大概就是佛門裏面所説的“定劫”吧?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