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近代以來中外土地制度的變革伴隨着工業化的進程。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

來源:國語幫 7.32K

問題詳情:

(18分)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近代以來中外土地制度的變革伴隨着工業化的進程。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8世紀—19世紀中期,英國圈地運動進入第二次高潮(見下表)。隨着農業技術的進步,集約式耕作使*經營的連成片的大農場成為迫切的需要。農業產量的增加和糧食上漲,使農場變成牧場的趨勢減緩,而農場所需的勞動力比牧場多。同時城市逐漸興起,工場和工廠的發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農民,這些因素都使圈地運動的阻力大大減小了,最終完成了圈地運動。

18—19世紀英國圈地運動表

(18分)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近代以來中外土地制度的變革伴隨着工業化的進程。閲讀材料,回答下列問...

                                  ——改編自楊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前俄國農村存在農奴制的嚴重殘餘,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十月*後,根據土地社會化原則所進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國的佔有小塊土地的農民。斯大林實行的國家工業化計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重工業並不以農村為直接銷售市場。相反,為了保*工業發展的高速度,保*國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資金,就要求壓縮農村市場,緊縮農民消費水平。因此,蘇聯國家工業化道路就不像資本主義工業化那樣,把農村改造成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優先發展重工業所能吸收的農村勞動力也很有限,要由國家嚴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長,不像資本主義工業化由輕工業遍地開花那樣吸收自由僱傭勞動者。

                   ——改編自葉書宗《關於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問題》

材料三  1978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次土地改革,將土地產權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所有權仍歸集體所有,經營權則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户均分包給農户自主經營,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承包合同履行的監督,公共設施的統一安排、使用和調度,土地調整和分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統有分、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圈地運動”的有利因素。(8分)閲讀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工業化進程中,英國和蘇聯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模式。(4分)

(2)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特徵。(2分)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土地制度變革與工業化發展之間的關係。(4分)

【回答】

(18分)

(1)有利因素: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圈地法令的頒佈;農業*的推動(或答農業技術的進步,集約式大農場的推動等);工業*的進行。(8分)

不同模式:英: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或答自由經濟發展模式、內生*經濟發展模式。)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或答斯大林模式。)(4分)

(2)主要特徵: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或答土地集體所有,農民個體經營。)(2分)

關係:土地制度變革制約工業化發展,工業化的發展是土地變革的重要結果(或答互相推動的具體表現也可賦分);土地制度變革和工業化之間保持適度平衡(或答協調發展),才能使經濟可持續發展。(4分)

知識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題型:綜合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