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羣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宓子賤治...

來源:國語幫 2.73W

問題詳情: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羣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宓子賤治...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應宓子也。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其觀行也賢其遠,故羣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

宓子賤治單父。有若見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賤不肖,使治單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單父之細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於廟堂之上,有處女子之*,無害於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有益。”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説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説,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宋王與齊仇也,築武宮。謳*倡,行者止觀,築者不倦。王聞,召而賜之。對曰:“臣師*稽之謳又賢餘,”王召*稽使之謳,行者不止,築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築者知倦,其謳不知*美,何也?”對曰:“王試度其功,*四板②,*稽八板;擿③其堅,*五寸,*稽二寸。”

*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節選自《韓非子新校注》。略有改動。)

【注】  ①臞:同“癯”。②板:築牆的夾板,此處用作計量單位。③ 擿:擲,此處指用尖鋭之物*入牆中以檢測牆的堅實度。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處女子之*,無害於治           害:妨害

B.其身體則可                       體:實踐

C.謳*倡,行者止觀                 倡:倡導

D.王試度其功                       度:衡量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B.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C.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臣師*稽之謳又賢於*         燕王欲結於君

10.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韓非子在本文中闡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為“明主”,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治國有“術”,而不在於事必躬親。

B.在作者看來,“舜鼓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都是治國有“術”的表現。

C.韓非子認為,君主“聽言觀行”,應注重其“功”“用”,而不應被事物的種種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實用的東西。

D.文中作者連用三個有關進言的事例説理,進言者有若的論“治”、田鳩的談“文”和謳*的説“謳”都極為生動。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身雖瘁臞,猶未有益。(4分)

答:                                                              

(2)從衣文之媵七十人。(3分)

答: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3分)

答:                                                              

【回答】

8.C( 倡:唱歌。)

9.A( A.兩個“之”都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可不譯。B.“其”:代詞,這些;代詞,自己內心的。C.“則”:連詞,表順承關係;連詞,錶轉折關係。D.“於”:介詞,比;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譯為“跟”“與”。)

10.B(“人主之聽言也美其辯”並非治國有術的表現。)

11.(1)自己即使憔悴、消瘦,還是沒有益處。(2)使七十個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3)知道它(良*)喝進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文言文參考譯文】

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的道理,就好像有若回答宓子的話一樣。君主聽別人説話的時候,喜歡聽動聽的話;觀察別人的品行的時候,覺得行為深奧的人賢能。所以文武百官與百姓在説話的時候迂迴而誇大,做事情也脱離了世道。

宓子賤治理單父時,有若拜見他説:“你為什麼這麼瘦啊?”宓子回答:“君主不知道我不賢能,讓我來治理單父這個地方,公家的事情很急,我心裏憂慮,所以瘦了。”有若説:“從前舜*奏五絃琴,唱《南風》而使天下得到了治理。現在單父這個地方這樣小,你還擔心,那治理天下又能怎麼辦呢?所以如果有好的策略來治理的話,你坐在宗廟的堂上,身處於女子的美*之中,也對治理沒有妨害;沒有什麼好的策略來治理,你即使是因為勞苦而消瘦,也沒有什麼好處啊。”

楚王對田鳩説:“墨子是聲名顯赫的學者。他親身實踐還是不錯的,但他的話多半不動聽,為什麼呢?”田鳩説:“從前,秦伯把女兒嫁給晉國公子,讓晉國為女兒辦嫁粧,使七十個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到了晉國,晉國人喜歡陪嫁的婢妾,卻瞧不起秦伯的女兒。這可以叫做善於嫁婢妾,不能叫做善於嫁女兒。有個楚國人到鄭國賣寶珠,做了一個木蘭盒子,盒子用香料薰過,外面點綴着珠玉,裝飾着玫瑰,聚積着翡翠。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退還了他的寶珠。這可以叫做善於賣盒子,不可以叫做善於賣寶珠。如今世上游説之士,都説動聽有文采的言辭,君主欣賞他們的文采而忘了言辭的功用。墨子的學説傳揚先王的*,闡述聖人的言論,以此來宣告民眾。如果讓自己言辭華麗動聽,那麼就擔心人們記住他的言辭而忘卻言辭的價值。因文辭而損害了功用。這跟楚國人賣珠、秦伯嫁女相類似,所以墨子的言辭多半不動聽。”

宋王與齊有仇隙,修築武宮。讓一位名叫*的歌手放聲歌唱,(他的歌聲)使過往行人停下了腳步觀看;幹活的人,精神振奮,忘記了疲倦。宋王聽説後,召見並賞賜了*。*對宋王説:“我的老師*稽唱歌的造詣比我深得多。”於是,宋王召見*稽,命令他演唱。結果行人沒有止步,勞動的人也感到疲倦。宋王問*説:“你的教師唱歌的時候,行人不止步,幹活的人感到疲倦,他唱得並不如你,為什麼要稱讚他呢?”*回答説:“請大王檢驗一下我們倆唱歌的實際效果吧:我唱歌時,他們只築了四板牆,而*稽唱歌時,卻築了八板牆;而且牆壁的堅固程度也不一樣,我唱時所築的牆,可以捅進五寸,而*稽唱時築的,只能捅進二寸。”

所以好的*即使是苦的,智慧的人也要勸人喝掉它,因為知道*入口能治療自己的疾病。忠義的話是逆耳的,但是明智的君主也會聽從,因為知道它是可以收到功效的。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