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鄉紳消失後的鄉村命運傳統*鄉村,在當代人的眼裏,可能是與貧窮、飢餓聯繫在一起的...

來源:國語幫 3.31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鄉紳消失後的鄉村命運傳統*鄉村,在當代人的眼裏,可能是與貧窮、飢餓聯繫在一起的...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鄉紳消失後的鄉村命運

傳統*鄉村,在當代人的眼裏,可能是與貧窮、飢餓聯繫在一起的地方,然而無論是在古代文人的筆下,還是在鄉村耆舊的心中,鄉村更多的是充滿温情和詩意的祥和。如果從讀書人的數量來説,當代*農村絕對是古代農村的幾倍乃至幾十倍,然而為什麼卻沒有從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傳統農民的道德堅守與精神追求?由此我們想到了傳統*農村的鄉紳。

所謂“鄉紳”,就是鄉間的紳士,即士大夫居鄉者。這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有官職而退居在鄉者,此即所謂的“紳”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讀書人,此即所謂的“士”。由鄉間士大夫組成的“鄉紳”羣體,他們有高於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有着為官的閲歷和廣闊的視野,在官場有一定的人脈,對下層民眾生活有深刻的瞭解。他們既可以將下情上達於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將官方的意旨貫徹於民間。鄉紳們在鄉間承擔着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責任,同時參與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領着一方社會的發展。他們可以説是鄉村的靈魂,代表着一方的風氣和文化。

“鄉紳”的核心是“紳”,即退居官員,他們在這個羣體中起着主導作用。鄉紳羣體形成的基礎是“農業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稱作“裏”。“裏”字從田從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農業型經濟生活特徵。從事農業的人羣,不像遊牧民族或商業人羣那樣四處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護在土地上,他們像莊稼一樣,把根深紮在了鄉土裏,對鄉土充滿了感情。雖説“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遊他鄉,但“ 葉落歸根”則成了農業文明滋養的人羣顛撲不破的信念。這種傳統在周代就已出現。

從“二十五史”到各地方誌,以及通俗小説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還鄉後,與當地“士”一同教授鄉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漢代以力諫皇帝折斷殿檻而聞名於世的朱雲,退居鄉里後,即教授諸生,“擇諸生,然後為弟子”,培養出了兩個著名的博士(《後漢書•朱雲傳》)。蜀中司馬勝之,辭官不做,“訓化鄉閭,以恭敬為先”(《華陽國志》卷十一)。宋呂大防兄弟四人,大防曾為尚書右丞,大釣嘉佑進士,大忠曾為河北轉運判官,大臨曾為祕書省正字,都曾是“國家幹部”,但*鄉村的第一份民規卻出自他們之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藍田《呂氏鄉約》。南宋朱熹又對這《鄉約》作了增損,由此而傳播開來,對明清鄉村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有人對明代初期百年間的城鄉中舉人數作過統計,發現鄉村多於城市。這反映了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鄉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然而,近百年商業經濟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打破了*社會城鄉平衡格局。城市的經濟收入、教育資源配製以及高知識含量的工作*質等等,使鄉村中的優秀人才開始流向城市。“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在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的誘惑下開始動搖,部分退休官員開始失去還鄉的熱情,在城市安置家眷。這種單向流動,在*時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為擔憂,而為鄉村重建作過呼籲。到上世紀後半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高潮,鄉村的命運便急劇直下。

鄉紳羣體的消失,使鄉村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凝聚力也隨之消失。對於鄉紳的消失,可以歸咎於社會近代化變革中“工業文明”的衝擊,但更重要的是這場變革對傳統價值觀的摧毀。雖然近代出現的新型知識羣體和有理想的*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但面臨自己最後歸宿選擇時,在城市良好的醫療條件保障下安享晚年,成了他們最合理的生活選擇。“葉落歸根”的傳統價值觀被徹底拋棄,長期的城市生活,使他們失了“根”的記憶,而殊不知他們的選擇,比之自己曾經批判過的“封建士大夫”,顯得是多麼卑微!於此,我不得不禮敬*傳統的鄉紳,磬折於他們“歸根”的壯舉與高尚精神!

3.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與當代人聯想的貧窮落後的印象可能不同,傳統*鄉村在古代文人及鄉村耆舊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滿温情和詩意的祥和。

B.如果從讀書人數量上來説,*當代農村遠遠多於古代農村,卻失去了從前的典雅與傳統農民的道德堅守和精神追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C.被農業文明滋養的人羣信奉的“葉落歸根”的信念在周代就已出現,這一點從很多經典正史、各地方誌以及通俗小説中,都可以得到印*。

D.*鄉村的第一份民規藍田《呂氏鄉約》出自鄉紳之手,南宋朱熹又作了修改,更有利於其傳播,鄉約對明清鄉村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鄉紳”就是士大夫居鄉者,由有官職而退居在鄉者和未能出仕的讀書人組成的“鄉紳”羣體,有高於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質。

B.“鄉紳”的核心是“紳”,即退居官員,鄉紳們在這個羣體中起着主導作用,鄉紳羣體形成的基礎是“農業文明”,他們在鄉間承擔着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責任。

C.“恃田而食,恃土而居” 作為農業型經濟社會特徵,由“裏”字從田從土的文字現象即可看出,把村落稱“裏”自周*始。

D.《華陽國志》中記錄的漢代以力諫皇帝折斷殿檻而聞名於世的朱雲,退居鄉里後,擇選諸生,教授弟子,培養出了兩個著名的博士。

5.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鄉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根據有關統計,明代初期百年間的城鄉中舉人數鄉村多於城市。

B.雖有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但近百年商業經濟和“新式教育”的發展,使部分退休官員開始失去了還鄉的熱情,飄於城市不思歸,失去了根的記憶。

C.到上世紀後半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鄉村的命運便急劇直下,鄉紳的消失可以歸咎於社會近代化變革中“工業文明”的衝擊及這場變革對傳統價值觀的摧毀。

D.“葉落歸根 ”的傳統價值觀被徹底拋棄,長期的城市生活,讓近代出現的新型知識羣體及有理想的*者喪失了“根”的記憶。

【回答】

3.C

4.D

5.B

【解析】

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詞語、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然後瀏覽選項,之後到文中找到選項所在的位置,並將選項與其進行比較,這類題目編題者會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別要關注句中限制*的副詞。經比較即可得知C項曲解文意,根據原文第三段末及第四段第一句可以看出,原文表述的意思是很多資料印*官僚告老還鄉,葉落歸根,而非印*這一信念在周代就已出現。

考點:理解文章重要詞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歸納和篩選信息的能力。這類試題出題者常常故意設置錯誤選項,往往偷換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這就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速讀選項,找到選項所在的內容區間,以此圈定範圍,並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較,即可得知D項結合文本第四段信息內容“像漢代以力諫皇帝折斷殿檻而聞名於世的朱雲,退居鄉里後,即教授諸生,擇諸生,然後為弟子,培養出了兩個著名的博士(《後漢書•朱雲傳》)”可知,信息錯位,朱雲的例子選自《後漢書》。

考點:歸納和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題會出現的干擾項有以下類型:以偏概全,張冠李戴,胡亂猜測等等。學生要善於對文章內容進行辯*分析、比較、推斷。B項強加因果,原文第五段,“近百年商業經濟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打破了*社會城鄉平衡格局”,打破格局不是官員們選擇的直接原因。“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在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的誘惑下開始動搖,部分退休官員開始失去還鄉的熱情”。

考點: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