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華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是因為禮樂在社會組織和道德教化中發揮了基礎作用。據文獻記...

來源:國語幫 8.26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中華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是因為禮樂在社會組織和道德教化中發揮了基礎作用。據文獻記...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中華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是因為禮樂在社會組織和道德教化中發揮了基礎作用。據文獻記載,周公在西周立國之初就開啟了禮樂文明的建構過程。直到西周中葉,經百餘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禮儀改造為周代的禮樂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禮樂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學説的母體和温牀。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促使孔子反思禮樂制度崩解的原因,從理論上總結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核,從而創立了儒家學派。沒有周公,則禮樂文明體系難以建立;沒有孔子,則禮樂文明的精神就難以大白於天下,而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並稱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認識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就要學習孔子思想;但從產生的次序看,則是先有禮樂文明,後有儒家學説。周制是孔子心儀的文明形態,儒學則是孔子對於周禮的思想提煉。因此,禮樂制度才是儒學的社會存在之“體”。

孔子的儒學思想有兩個核心概念,即仁和禮。孔子關於仁有許多説法,最基本的是“仁者愛人”,將仁看作是人與人相親相愛的真誠情感。孔子以仁為禮的基礎,沒有仁,禮就會蜕變為虛文而走向形式主義,進而喪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這正是春秋時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時強調以禮為仁的前提,主張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該納入到禮的規範之中。如此説來,孔子攝禮歸仁,以仁為禮之內在基礎;同時又攝仁歸禮,以禮作為仁的實踐途徑。因此,在孔子那裏,仁與禮是互攝的。同時,他又認為,仁是禮的精神前提,禮樂規範應當歸本於仁;仁的達成又以禮為前提,禮是仁道的實踐途徑。所以,仁與禮是互為前提的,仁禮互攝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學作為實踐之學的特徵所在。

禮樂文明不僅是儒學產生的母體,而且是接納和融匯各種外來文化的母體。禮樂文明的信仰結構本身,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內存空間,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種外來文化,這正是中華天下體系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一旦禮樂文明體系本身被解構,涵融各種外來文化的母體被打破,它們便失去了和平共處和交流會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諸神的*”也就被“諸神的戰爭”所代替,這也是近代以來*文明變遷所特別應該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儒家是中華禮樂文明的主要闡釋者和代表學派,近代以來發生了兩方面的顯著變化:一是儒家推行社會教化的禮樂制度,經過長期激進的反傳統而被摧毀,喪失了社會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態也經歷了重要的義理轉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學作為主要目標,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使得傳統儒學轉變為哲學,在大大提升儒學思辨能力的同時,也使得它離禮樂教化的社會基礎越來越遠。

新時代,儒學能否重返鄉村與社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倫規範,進而重建儒學與生活的聯繫,將成為禮樂文明能否重建復興的關鍵所在。

(摘編自趙法生《重建禮樂文明需要什麼樣的儒學》,有刪改)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周代的禮樂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禮儀,據文獻記載,經過百餘年的努力,最終由周公建構完成。

B. 儒家學派創始於孔子,反思了禮樂制度崩解的原因,從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了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核。

C. 春秋時期的文化困境表現為禮喪失仁的基礎,蜕變為虛文而走向形式主義,喪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 中華天下體系形成於巨大的文化內存空間足以涵融各種外來文化的禮樂文明的信仰結構。

2. 下列對原文論*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以近代以來儒家發生的兩方面變化為現實前提,論*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作用。

B. 這篇文章主要採用道理論*方法,嚴密的邏輯,推導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C. 第三段重點論述的是孔子對“仁”和“禮”關係的認識:互為前提,互攝和相互成就。

D. 主體部分採用遞進式結構,分析了禮樂文明與儒家學説、各種外來文化的關係。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確一項是(    )

A. 有了孔子,禮樂文明的精神才大白於天下,所以,學習孔子思想,就能認識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

B. 文化之間的“*”變成“戰爭”,與涵融它們的禮樂文明體系這一母體被解構、被打破有關。

C. 因為儒學思辨能力的提高和傳統儒學向哲學的轉變,所以儒學離禮樂教化的社會基礎越來越遠。

D. 新時代,如果儒學能重返鄉村與社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倫規範,重建與生活的聯繫, 禮樂文明就會重建復興。

【回答】

1.C

【解析】A項,“最終由周公建構完成”錯,原文説“周公在西周立國之初就開啟了禮樂文明的建構過程”。

B項,“儒家學派創始於孔子”,不能等同於“儒家學派就是孔子”,原文説“孔子反思禮樂制度崩解的原因,從理論上總結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核”,選項變成了“儒家學派”,偷換概念,且“系統”無中生有。

D項,“形成於”錯,結合“禮樂文明的信仰結構本身,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內存空間,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種外來文化,這正是中華天下體系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分析可知,“禮樂文明的信仰結構”是“中華天下體系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

2.A

【解析】A項,“論*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作用”錯誤。論*話題錯誤,本文論*的是“重建禮樂文明需要什麼樣的儒學”,作者的邏輯是禮樂文明內藴於儒學,所以前面用來較多的篇幅二者的關係,並對孔子“仁”“禮”關係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復禮樂文明,須從儒學入手,而儒學從近代以來又遭遇兩方面的變化,故而作者最後期待儒學能重返鄉村與社區,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倫規範,重建與生活的聯繫,這也是作者對標題提出的問題的回答。

3.B

【解析】A項,“學習孔子思想,就能認識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錯誤。結合“若要認識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就要學習孔子思想”分析,“學習孔子思想,就能認識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特質”結論絕對化。

C項,“儒學思辨能力的提高和傳統儒學向哲學的轉變”錯誤。結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使得傳統儒學轉變為哲學,在大大提升儒學思辨能力的同時”分析,原文是不斷的因果推導,選項的開頭變成了並列關係。

D項,“禮樂文明就會重建復興”錯誤。結合“禮樂文明的信仰結構本身,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文化內存空間,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種外來文化,這正是中華天下體系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説“關鍵所在”,不能推導出這一絕對化的觀點。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

相關文章
熱門標籤